继23岁的老“白夜”在过玉林西路85号重新开张后,12月20日,又一处全新的艺术文化地标——“白夜花神·诗空间”亮相芳华街28号。这是一个居民可参与的社区邻里交往空间和集休闲、文化活动、展览于一体的社区综合体,今日起面向公众正式开放。
据了解, “白夜花神·诗空间” 是老白夜回归高新,回归芳草,回归玉林西路的拓宽和延伸,是由翟永明、何多苓等著名艺术家在原芳华社区办公场所打造的社区美学空间项目。项目按照“政府主导、市场主体、商业化逻辑”,采取“城市合伙人”模式,以招商引资方式,将场所交由白夜团队进行装修打造、经营管理,探索涵盖“策划、融资、投资、设计、建设运营和管理”六位一体的创新城市有机更新的实践之路。
从12月18日至1月2日,将有艺术群展、公益电影放映、西川讲座、诗歌长廊暨社区征稿活动陆续上演,让居民走出家门就能领略一场来自社区的生活美学。
文艺活动陆续呈现
走进芳华街28号,一栋两层的白色建筑映入眼帘。这栋建筑,既是咖啡馆、酒吧,也是一个公共书屋,既可以看到各种形式的艺术展览,也能够看电影、分享诗歌作品。更为重要的是,建筑内所有空间均对附近居民开放。
“白夜花神·诗空间”这个全新的艺术空间,包括白夜·艺空间、白夜书房、白夜café、白夜诗歌长廊四个主题板块,未来,诗歌、展览、戏剧等相关文艺活动将在这里陆续呈现。
艺术展览(架上绘画、多媒体影像制作,摄影展、文创展等等)。将北京、上海等地的艺术资源引进成都高新芳草玉林西路,提升街区的整体气质;邀请来自文学、艺术、电影、戏剧、音乐、社科、建筑等各领域内的先锋领袖到艺空间内做对谈、讲座、论坛或互动式课程以及各类沉浸式文化场景策划与体验。同时,白夜也将联合社区举办各类适合居民群众参与,兼具文化与公益双重属性的活动。
通过不定期举办小型读书会、插花茶道体验课、儿童阅读写作分享会、读书俱乐部、书法培训课等形式,为社区输出高质量的文化精神力量,逐渐建立与社区居民共存互动的新文化中心。
白夜的文化调性将融入到定制咖啡、甜点、精酿啤酒以及文创周边中去,打造具有白夜特色的商品,结合宁静而亲切的氛围让人享受到城市慢节奏生活的美好时光,从而共同搭建社区消费新场景。
定期收集周边居民的诗歌作品,尤其是鼓励社区的小朋友们,多写多想象。征集来的诗歌经过内部筛选后,会展示在芳华街的诗歌长廊上,或者用于白夜公众号和社区平台的刊发。让大家有空间参与感的同时,也提升社区的文化氛围。而在户外空地上,也会不定期进行公益电影放映,丰富居民业余生活。
用文化和艺术链接市民
“白夜”是由诗人翟永明和艺术家何多苓于1998年5月8日共同创立的独立文化品牌,最早的空间设在成都高新区芳草街街道玉林西路85号,由著名建筑师刘家琨操刀设计,是成都首个将复合型文化空间的概念呈现于公众视野的文化品牌。
自开业以来,白夜凭借其自身特殊的文化艺术背景和独到的文化思考,吸引了众多作家、诗人、艺术家、媒体从业人员、文学艺术爱好者汇聚于此,被誉为“成都文化客厅”。
白夜的文化活动涵盖了文学、艺术、电影、戏剧、音乐、翻译工作坊等诸多领域,众多国内外的文化知名人士,曾在这里驻留。白夜在树立文化标杆的同时,也力求碰撞出新的火花,对文化的雕琢从未止步。源于玉林西路,一路发展,白夜已在全国范围内设立4个点,形成了独具文化气息的全国性文化品牌。
2013年最后一个夜晚,由于房租到期未能续租,诞生于玉林西路的白夜,中断了其在玉林西路15年的辉煌历程。期间,翟永明非常怀念玉林西路,内心一直都期待有机会再回来。“老白夜一直以来是我内心的一个情结。”翟永明坦言。机缘巧合,她在路边偶然看到这个空间重新招租的广告,想都没想便立刻租了下来。2021年10月1日,基于对“白夜”始发地深厚的感情,在从玉林西路撤出7年多之后,“白夜”再次在玉林西路85号开业,预示着老白夜的彻底回归。
至此,新老白夜一同搭建起了全新的艺术文化地标,未来,白夜将致力于把这一社区美学空间项目维护好、运营好,发挥其特殊作用,将其建设成未来城市的场景实验室,并基于玉林西路“当代艺术发源地、独立音乐摇篮、地道成都味”三张名片基地,通过引入表演剧、一系列散文诗歌讲座、艺术画展、摄影展等文化活动,孵化玉林西路文创品牌,打造白夜花神文创社区,从而提升居民幸福感,获得感。同时,利用白夜IP文化影响力,带动周边现业态升级,助力成都高新区芳草街街道文创产业高质量发展。
文图:向晨晨
编辑:袁也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