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新冠肺炎疫情牵动人心。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经济社会发展迎来大考。
危机中也蕴藏着机遇。受疫情影响,餐饮、影视、旅游、交通运输等消费领域以及服装、家具家电等行业一定程度上受到冲击。但也催热一些新的业态,如疫情引发了中国经济“在线化”,在线教育、远程办公、远程诊疗等新经济一夜崛起,这背后也意味着对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基建”有着巨大需求。
不少业界人士表示,在此次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中表现突出的新型基础设施,不仅将在经济社会运行中发挥更重要的支撑作用,还将成为促进新一轮经济增长的新动能,迎来重大发展机遇。
面对疫情,包括成都在内的全国各地都充分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加强联防联控,协同各方力量保障重要物资调配供给,在确保疫情可控的前提下,有力有序推动企业复工复产……这些科技力量在城市管理中的运用,不仅成为应对此次疫情的一大亮点,更是为我们的“智慧城市”建设带来了全新实践。
那么,大数据、人工智能作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战“疫”洗礼的大数据产业,面临怎样的机遇与挑战?拥有良好人工智能基础的成都,下一步又该如何布局?
应对疫情
大数据“大显身手”
2020年开年并不平静,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冲击。
面对大规模的人员流动,如何及时掌握人员流向?如何从超10亿人口中筛查出疫情接触者?如何实时了解周边疫情讯息,规划安全的出行路线?
“xx区新增一例新冠密切接触者,从xx市转入。”在成都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新冠肺炎疫情应急指挥中心,新冠肺炎密切接触者采集分析系统发出新的提示。
这套密切接触者数据采集分析系统是成都首批8个应急科技攻关项目之一,从研发到上线,仅仅用了72小时。这套系统将所有确诊病例、疑似病例以及密切接触者纳入一个完整的数据库,分级分类管理,快速追踪。大数据等科技手段对疫情防控工作带来的效率提升立竿见影。
地区的医疗条件与物资是否充足?物资流向是否匹配?在不同情景下不同地区会有多少感染人口?……疫情期间,数联铭品的大数据专家团队,作为疫情防控的幕后工作者,参与成都疫情防控信息化建设工作,为新型冠状病毒在成都的传播态势分析和传播趋势预测、成都防疫效果评估、疫情对经济影响监测分析提供相关专业意见和建议。
与纷繁复杂的数据过招,实时更新的大数据平台,就是他们的战场。把数据管好、用好,守护大家的生命健康安全。
数联铭品从春节期间,启动了疫情分析服务工作,在国家信息中心的带领下,充分发挥自身在数据挖掘、模型算法、大数据分析方面的核心优势,完成了10余篇大数据疫情分析专报,内容涉及人口流动及患病风险计算、医学防护用品供需平衡分析、各行业复工复产情况等,为疫情监测与防控贡献“大数据力量”。
多应用场景渗透
AI企业硬核“应考”
数据显示,中国地区人工智能使用情况越普及,城市居民的生活越“智慧”,幸福感指数就越高。在疫情突然来袭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AI战“疫”中,AI企业硬核“应考”,在交通出行、医疗、教育等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已实现多应用场景渗透,助力疫情防控、复工复产的同时,为美好生活注入新动能。
在一家成都科技企业,使用京东方智能体温预警解决方案为复工复产构筑了第一道“防线”。进入公司,门口的超大显示屏上立即实时显示员工的体温信息,一旦体温超过设置监测温度,系统会立即预警。30毫秒可以完成16个人的测试,即使是在上班早高峰,也可快速、精准地完成无接触体温检测。
实现这些功能都得益于屏幕上这个造型可爱的熊猫型红外动态测温仪,“它的两只眼睛其实是两个‘镜头’,一个可以实现红外动态测温,另一个可以实现人脸识别,即使在戴口罩的情况下,也可以实现精准识别。”京东方相关负责人介绍道。
据了解,京东方智能体温预警解决方案产品核心为“AI+热成像技术”,实现人脸精准追踪、双光谱双通道全天候实时监测、非接触式多目标快速测温。除测温外,还可实现人脸识别功能,可与社区、公共系统相连接。目前,该系统已在全国多地写字楼、工厂得到广泛应用。
而在医疗领域,借助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与四川希氏异构公司联合研发的“肺部多病变CT影像AI筛查与辅助诊断系统”,可以快速完成数百张新冠肺炎患者肺部CT影像的筛查,将其中300多张标注出“肺炎”,并在病变位置自动打上红框提醒医生注意。在医疗诊疗中,AI可以大大提高医生的诊疗效率,是辅助医疗决策的“利器”。
获批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
成都人工智能产业迎来新机遇
3月9日,成都获批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我们将积极开展‘3+2’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试验,即‘3项必试+2大支撑’五个方面的建设。”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3项必试为以智能空管、普惠金融、智慧医疗等为代表的技术应用示范;积极开展人工智能领域大院大所协同创新机制建设、“三权改革”等政策试验;加快推进伦理规范和治理体系建设、智能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等社会实验。2大支撑为推进“一核一城多区”的载体建设,并从高层次创新要素集聚、基础理论及前沿技术攻关和高质量创新支撑体系建设等方面大力夯实基础能力。
成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人才培养力量充足,在蓉高校拥有12个与人工智能相关“双一流”学科和A类学科,随着相关政策体系的完善,智能分析、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无人驾驶等领域正在逐步进入实际应用阶段。此番获批,势必加速成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
“就人工智能领域发展而言,成都很有潜力。”西南交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陈光教授表示,此次成都获批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要求成都在智能空管、普惠金融、智慧医疗等场景加强应用示范,培育以行业融合应用为引领的人工智能新业态新模式,推动构建开放型产业体系。可以说,成都在大数据发展、在新经济领域都处于第一方阵。
陈光认为,根据新需求的刺激和成都原有的基础,未来,成都应在重视科技推动疫情防控与网络社会治理、在线办公与宅居经济、在线产业与新生产力等3类新场景领域发掘其中的发展机会,在每一场景领域下,都不应忽视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
未来,在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为代表的新技术推动的新业态落地成都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周涛也提出,一方面政府要尝试开放共享数据,另一方面,政府要打造针对新技术、新模式的落地应用场景,比如,金融、医疗、环保、教育、工业等都是可以探索的领域。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
记者 宋妍妍 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