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好“双城记”,建好经济圈,要统筹抓好乡村振兴,不断推进产城景融合发展,提升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才能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
庹灿15s
作为涪陵新城区、重庆综合保税区、重庆涪陵高新区所在地,在积极融入主城都市区、实现高质量发展中,马鞍街道将如何谋划?
庹灿:马鞍街道集城市、园区于一体,区位优势明显,发展前景广阔,我们将主动谋划,建成三大产业交融发展的现代马鞍。
一是壮大现代服务业。瞄准泛高铁区域经济,引导文旅科教机构优先布局。助推百汇广场、奥特莱斯广场早日营业,打造攀华国际滋味街、贵博翡翠城风情街,壮大百亿级商圈。开发新兴业态,挖掘夜市经济、互联网经济潜力,千方百计扩大内需,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文旅经济,马鞍街道是龟山鹤水之地、智慧生态之城,旅游资源丰富,经济潜力巨大,我们已初步形成“三走廊、两片区”的文旅空间布局思路。对涞滩河流域生物景观走廊,以玉屏公园为轴心,打造天然“城市绿肺、自然氧吧”;对长江沿岸文化走廊,以李渡古镇、龟陵城古遗址公园为纽带,延伸涪陵人的文化记忆;对北部田园绿色生态走廊,打造金银、均安、红星“田园综合体”示范带,建成集休闲、采摘、娱乐于一体的新区后花园;东部生态宜居区主打绿色康养;西部工业创意区主打科技体验,通过生态人文产业的叠加交融,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花园城市。
二是延伸工业链条。借助新城区建设高端产业基地的优势,做长产业链条。依托园区现有210家企业,扶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承接园区企业加工外包服务,建设标准化加工产业链。支持鼓励规下企业发挥“船小好调头”的优势,进行智能化改造升级,培育壮大6000户个体户。5年内,助推20家公司认定“专精特新”企业,30家企业升规升级。
三是发展城郊经济。依托20万人口的城市群体,以居民需求为导向,采取“公司食堂+农户”等多元化模式,发展订单农业、休闲农业、“周末经济”,实现“一业多卖”,建成新区绿色食材供应基地。确保5年后,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万元以上。
马鞍街道是新城区的所在地,在提升城市品质方面,将如何布局?
庹灿:马鞍街道在提升城市品质方面,将提高站位、找准定位,努力建设产城景一体的魅力新城。具体措施是:
一是保障国土空间。未来5年内,重点保障高铁以北路网设置、以南城市建设用地需求,做好产业用地逐步向西拓展的土地储备。同时,强化保障服务,努力做到“地等项目”。
二是突出智慧管理。开展“增花添彩”工程,到2022年,全面提升园林绿化品质;建立“智慧停车”系统,形成全城停车场"一张网";加大新基建投入力度,协助完成391个5G基站建设任务;用好华为云计算大数据中心,建成集交通、安防、城管于一体的综合服务数字平台,实现数据共享,为城市添“智”赋“慧”。
三是完善交通路网。加快构建内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完善新区“六横七纵”道路骨架,助推新老城区有轨电车建设。两年内,新增3条公交线路,保持74辆片区农客、新区巴士运力。建好连接路、产业路、旅游路,畅通“入户最后一米”。
四是提升公共服务。我们要在教育上下功夫。依托环长江师范学院创新创业生态圈,着力推动“校地合作”,鼓励辖区学校与川渝优质名校联合办学,提升整体基础教育水平。利用近6万师生资源,发展社区教育,争创重庆市社区教育示范街道。要在医养上下功夫。提升13个基层医疗机构水平,加快卫生应急体系建设,不断提升区域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今年实现20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全覆盖,推动健康与养老融合发展。要在营商环境上下功夫。深化“放管服”改革,让企业“少跑路”。建成重庆市最大的园区就业服务平台,保障企业人才需求。稳定职工就业,营造良好的安商环境。
龙桥街道:强化使命担当,在服务重庆、发挥“三个作用”中展现龙桥新作为。
骆小龙15s
作为涪陵新老城区发展的战略支点以及百万人口城市建设连接的重要节点,加快推进涪陵百万人口城市建设上,龙桥又将如何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骆小龙:我认为,主要从这三个方面来推进。一是充分利用涪陵化工搬迁后的亲水岸线、新老城区间的美丽南滨路和“带给您不仅仅是水的温度”的沙溪温泉资源优势,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高品质规划,打造南岸浦和沙溪片区的重大机遇,保护好山水,解决好民生,发展好产业,维护好秩序,为新老城区连片发展、协调发展“牵好线、搭好桥”。
二是借助龙桥工业园区和龙头港物流园区建设,充分发挥龙桥作为涪陵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的优势,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发展工业经济、临港经济和商贸服务业。促进人流、物流、资金流的聚集,不断提升人气、福气、财气。
三是加大资金投入力度,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街道形象。比如着手规划建设更多的广场、学校、绿地、道路、街区等,扮靓涪陵西大门。同时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区和创建国家卫生区为抓手进一步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变郊区为城区、变居民为市民。
龙桥是典型的集城郊、农村和工业园区为一体的城乡结合部。城镇发展的同时,农村发展也要提档升级。同时,龙桥地处长江涪陵段的上游,还承担着“全面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工作任务。对此,龙桥将如何作为?
骆小龙:龙桥街道农村面积广大,山地居多,这些年,我们重点在发展山地特色农业提挡升级上,在为民增收致富方面下了不少功夫。目前,已经形成沃柑、花椒、李子(蜂糖李)三大特色农业产业。在措施上:
一是形成规模。指导基地按照“合作社(企业)+基地+农户+市场”的模式,加大投入力度,扩大种植规模,目前,仅这三大产业种植面积已达万亩。如有的村社花椒种植已整社、连片;沿江高速两旁,红橙橙的沃柑漫山遍野;蜂糖李上千亩满目皆绿。
二是服务支撑。比如聘请专家指导,召开现场会,传授种植技术。比如在道路建设上优先考虑重点倾斜,在用电、用水方面及时协调解决。
三是品牌创建。引导合作社加强管理,适度包装,形成品牌。
四是搭建销售平台。通过专业合作社与企业对接销售、电商销售、自媒体销售等,2019年沃柑、花椒年产值突破千万元。比如今年在新冠疫情期间,专业合作社就充分发挥自媒体优势销售沃柑250余吨,销往全国各地。
在构筑生态屏障方面,龙桥靠长江,处在城区上游,保护好绿水青山责任重大。近年来,围绕“全面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工作任务,我们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不搞大开发,共抓大保护。在推动生态共建、环境共保上,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一是严肃整改中央环保督察反馈的问题。制定整改方案,明确整改时限,逐一整改到位。及时处理投诉案件,对反馈的环保投诉案件及时配合相关单位妥善处理。从目前来看,中央环保督察反馈的问题,均已全部整改到位。
二是扎实开展环保五大行动。比如蓝天行动。开展了扬尘治理,加大了道路保洁,开展了餐厨油烟专项治理,秸杆焚烧得到有效控制。比如碧水行动。建立健全了河长制工作体系,开展了榨菜废水的治理,农村二三级管网的建设,辖区长江流域重点排污口全部整治到位,渔船的上岸处理,有效保护了长江的渔业资源。又比如绿地行动。农村生活垃圾收运体系的完善,全面关停禁养区规模畜禽养殖场等等。
三是加强日常的监管。通过全方位的监管和妥善处置环保投诉,龙桥街道环保投诉和环保案件逐年下降,从而为守护好绿水青山做出了应有贡献。2019年我街道成功创建为市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街道。
白涛街道:紧扣一个中心、两个理念、三大任务,打造联动后山城镇带、辐射渝东南的桥头堡。
李如华15s
如今的白涛,工业园区加速发展、页岩气示范区建设蒸蒸日上、城乡发展日新月异。当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给涪陵带来了又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这一发展的重大契机,对白涛街道意味着什么?
李如华: 这是继三峡移民之后,白涛迎来的新一轮重大发展机遇。一是互联互通迎来“春天”。区委提出,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要畅通道、建枢纽,加快打通东南西北四向通道。就白涛而言,白涛处于涪陵辐射渝东南城镇群的重要节点,是涪陵打通南向的重要通道,意味着白涛的发展搭上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这一国家战略的快车。随着涪陵南向通道规划的大批交通建设项目落地白涛,必将加快涪陵特别是白涛与渝东南城镇群、云贵地区的互联互通,为白涛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二是产城融合焕发“新生”。区委提出,要全面构建以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的现代产业体系。白涛是园区所在地、国家级页岩气示范区的核心区、大武陵山精品旅游环线的重要节点,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较好,这为我们依托辖区产业集群,发展壮大配套产业提供了广阔空间,必将为产城融合注入新动力。
三是城市建设再逢“甘霖”。区委提出,要优化城镇发展空间,加快建设具有影响力的城镇连绵发展带。白涛为千里乌江第一镇,区位优势明显,文化底蕴丰厚,产业优势突出,特别是区委赋予白涛“独立成城”新的功能定位,为白涛国土空间的优化、城市功能的完善、公共服务水平的提升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白涛既处于辐射渝东南城镇群、大武陵山精品旅游环线重要节点上,又处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的产业高地上,区委也定位了白涛“独立成城”的发展理念。要抓住这一新的契机,白涛的思路是什么?如何推动“独立成城”?
李如华:为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市委有要求,区委有安排,白涛就有行动。我们的总体思路是:坚持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紧扣服务白涛工业园区、国家级页岩气示范区、大武陵山精品旅游环线“两区一线”这一中心,强化“创新发展““独立成城”两个理念,聚焦“助推建好涪陵南向枢纽、支持园区做优产业、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三大任务的“123”思路,打造联动后山城镇带、辐射渝东南的桥头堡,努力在全局发展中担当更大使命、实现更大作为。
一是为建好交通枢纽重协调。着眼畅通对外通道,形成大交通格局,采取项目化、清单化、时序化协调模式,扎实推进1个机场、1条铁路、1座乌江大桥、2个码头、4条高速公路建设,助推建好涪陵南向枢纽。
二是为支持园区发展强服务。着眼夯实产业支撑,推动高质量发展,深化“服务园区就是抓发展”的理念,强化征地拆迁、矛盾纠纷调处、社会化管理和城市建管等,全力服务园区发展。
三是为优化公共服务增动能。着眼打造精品服务,提升能力和水平,加快补齐教育、医疗、就业等公共服务短板,吸引外来人口在白涛安家置业,努力实现学有优教、病有良医、住有宜居、老有颐养,打造区域性民生“幸福圈”。
对于“独立成城”,我们将重点抓好四个方面工作:一是高质量修编城市规划。按照近期5万、远期10万的人口规模,渐次递进城区范围。统筹城乡规划,预留承载空间,合理分布功能分区,拉开城市骨架,使江东江西错位发展、山上山下连成一片。同时,规划修编时融入枳巴文化、三线文化等元素,展现白涛集“三线精神”、移民精神、涪陵精神为一体的城市特色。
二是高标准完善城市功能。启动实施“八个一”工程,新建1所实验小学,提升教育质量;新建1所二甲医院,补齐医疗短板;新建1个城市综合体,提高城市档次;新建1座主题公园,拓展休闲空间;新建1个博物馆,丰富文化内涵;新建1座大型停车场,缓解停车难题;扩建1座污水处理厂,减轻环保压力;新建1条场镇过境路,畅通城市脉络,使城市功能配套不断完善。
三是高起点打造集散中心。深度挖掘816工程、乌江画廊、816小镇、小田溪巴王陵遗址等旅游资源潜力,发挥4条旅游线路交汇点的优势,吸引过境游客驻足打卡,打造武陵山旅游区游客集散中心。推动铁路公路货运、乌江水运、园区及渝东南城镇群、云贵地区人流物流的集聚集散,使白涛成为乌江流域的物流中心。
四是高效能推进城乡融合。持续做大做强花椒、柚子、苕粉、渝东黑山羊四大农业品牌,推动农业“接二连三”,持续巩固脱贫成果,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统筹推进乡村振兴和新时代文明实践,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涵养乌江生态,常态化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实现城市与乡村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后期制作/王映捷 熊峰
编辑/卢维
责编/张韵晨
监制/杜焱彦
总监制/涂猛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