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好“双城记”,建好经济圈,实现高质量发展。今天我们将要继续关注的是规划布局、城市管理、生态环保、水利建设等相关重要领域的发展。
区生态环境局: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同向发力、同心共治、同频共振,推动我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
赵黎明
在强化生态环境联防联治方面,生态环境部门是如何谋划的?
赵黎明:区生态环境局将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牢固树立区域、流域一体化的理念,主要在推动生态环境共建、共治、共保、共享上下功夫。
共建,主要是抓生态屏障建设的同时,我们还要积极以生态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把好项目引进关,坚决杜绝不符合区域规划和产业定位的项目。
共治,就是要共同抓好区域、流域(包括大小流域)的污染源治理。
共保,就是要推动“一区”“两群”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行动,共同抓好生态环境保护。
共享,就是让区域、流域老百姓共同享受良好生态环境带来的美好生活,享受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带来的经济效益。
对于生态保护、绿色发展,如何学好用好“两山论”、打好打胜污染防治攻坚战?
赵黎明:去年,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各部门的配合下,全区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持续提升,共收获了322个蓝天,长江干流水质保持在优良,乌江水质连续两年达优,主要次级河流满足水域功能要求,饮用水源水质满足相关标准。今年是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决胜之年,我们将重点抓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要更加坚定地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把总书记关于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根植到思想上、落实到行动上、贯彻到工作中。
二是守住底线。始终将长江生态保护修复放在工作首位,严守长江乌江干流1公里、5公里两条产业政策红线。
三是全力以赴做好中央生态环保督察指出的问题整改。加快推进码头岸线整治,强化工业企业污水治理,加快长江、乌江入河排污口整治。
四是持续推进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今年,除了加快推进纳入区上盘子的4个污水处理项目建设外,同时推进近100个农村场镇和居民点的污水处理设施和管网建设。
五是全面加强污染防治设施的运行管理,严厉查处各类环境违法行为,特别是入河排污口的偷排、漏排等行为。
区城市管理局:紧紧围绕 “高品质生活宜居地”要求,集中精力做好城市管理的重点工作,全力以赴做好城市品质提升的文章。
李国荣
涪陵区城市管理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主要城市中的现状如何?
李国荣:对标对表找准定位,我们对四川省资阳等15个城市和我们市内的各个区县城市管理相关数据指标进行了对比分析。一是处置能力方面。我们垃圾无害化处置率目前来讲是100%,餐厨垃圾厂和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都已经建好,在各个城市中位于前列;垃圾中转站46座,保持了平均水平。二是日常的清扫保洁。我区的环卫作业车辆有127台,位于双城经济圈中的平均水平,但是我们离德阳、资阳、合川等都有较大差距,环卫工人的占比也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三是公共厕所的配备方面。我区的城区每万人拥有公厕数量为1.97座,高于平均水平,但是离铜梁3.43座、潼南3.41座、绵阳等等这些地区都还是有差距的。
市政设施方面。一是城市道路。目前纳入城区管理的城市道路有205.25公里、人行道128万平方米,位于所比较的城市当中的中等水平。二是公共停车位。我区的路内公共停车位1100个;公共停车场32个、停车位6000余个,也是位于中上水平,但是比较资阳、江津、璧山、万州等地还是有差距的。三是照明设施方面。我区的路灯有43908盏,景观灯饰170处,亮灯率都在99%,位于中上水平。数字城市管理覆盖的面积是62平方公里,在双城经济圈中还是位于前列的。
园林绿化方面。一是绿化面积比较大,我们城区绿化面积是3022公顷,在市内来讲各个区县是位于第一的,双城经济圈当中我们也是靠前的,绿化覆盖率比较高,我们是43.41,排名也是比较靠前的,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8.65平方米,排名也是比较靠前的。但是我区的公园数量比较偏少。目前来讲,我区较大的公园只有10个,公园及广场园点我们全区有52个,其它城市比如成都有113个、泸州有42个、乐山有40个、宜宾有46个。
城市管理执法方面。通过城市管理数据中执法人员及协勤人员对比分析,从执法人员在城市建成区总人口占比来看,位于中等水平。
城市综合管理考核方面。我区在2019年全市的综合考评中纳入主城都市区考核,在渝西组排名,年度综合考评成绩估计应该是进入前六没问题。
提升城市的品质和承载力,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在这方面城市管理部门又将如何作为?
李国荣:第一是内联外通,城市向西。坚持城市管理“西进”战略,加速与主城都市区核心区发展连线对接。建设完善四大功能组团的基础设施,推进城市一体化管理。
第二是景城融合,生态发展。加快“一线三廊五片七园”的建设,推进景在城中、城在景中。“一线”:实施乌江干流岸线保护与生态修复工程,增加乌江大桥至319涪陵南出口沿线以及我们南滨路二期的亲水性、通透性、景观性。“三廊”:积极推进江南滨江环湖、新区园点环线、西线沿江走廊3条百里绿道的建设,打通城市生态脉络。“五片”:高起点规划、高品质打造南岸浦、沙溪、北山片区城市景观,推进北山文创景观灯饰建设,提档升级江南城区、新城区夜景灯饰。“七园”:加快推进新城区玉屏公园、涞滩河湿地公园、轴线公园建设,高标准规划沙溪公园、新妙普陀寺公园、蔺市的滨河公园、义和的仙马湖公园,让其各具特色、各有韵味。
第三是提升品质,带动“两群”。按照双城经济圈“高品质生活宜居地”的要求,优质快速地推进城市公共空间建设,增强城市的整体美感。
四是强化承载,提升能级。一是完善功能设施。实施公厕提质增量行动,实施供水能力提升行动,全面完成白鹤水厂建设,加快推进李渡二水厂建设,开工二水厂排泥水处理处置工程等,启动新城区水厂前期工作。推进实施老旧管网更新改造和二次供水设施改造。实施道路设施提升行动。推进城市道路有机微更新和服务外包改革,建立道路运行检测体系,加大道路预防性养护力度,提高管养质量。
二是等高标准要求。等高对接主城都市区城市管理,严格执行“一区”的标准体系。提升城市道路设施标准,全面规范“蓝天白云”护栏颜色。加快推进垃圾分类,垃圾分类示范街道比例要达到60%以上。
三是序化精细管控。启动违建三年整治行动,突出“六重点”“五部位”,开展“五先拆”,完成市级存量违建整治任务。强化网格值守、严格实施疏堵结合,持续开展城区占道经营整治。组建专业队伍,强化过程管控,建立工程渣土长效管理机制。保持违法广告查处高压态势,完成城区10条主次干道门店LED屏专项整治,进一步消除视觉污染。
四是完善体制机制。突出“马路办公”的精髓,深化长效快处机制,将“马路办公”工作重点向背街小巷、城乡结合部等区域延伸,问题整改率98%以上。优化城镇综合管理,在对标对表的基础上,我局结合涪陵实际,对《涪陵区城镇综合管理工作考评方案》进行了优化调整。
区水利局:围绕“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的水利改革发展总基调,构建“量质并重、保障有力”的水源体系。
黄明斌
水利建设也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命脉,作为重庆主城区都市圈发展的重要支撑,涪陵区水利部门将作如何打算?
黄明斌:水是人类生存之本。要妥善解决重庆工程性缺水问题,为主城都市区发展提供坚强的水利支撑,我们的初步构想是:围绕“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的水利改革发展总基调,构建“量质并重、保障有力”的水源体系。一是开拓“新水”。以黑塘、双江两座中型水库为龙头,辅以水利沟、观音阁、中坝山、荞子沟、殷家沟、墨线桥六座小型水库,以河库、库库水系相通和城市城乡供水互联互通为纽带,构建互补互济的多水源配置网络。第二是改革“供水”。在人口相对集中的地区建设规模化供水工程,推进城镇供水管网向农村延伸,形成大水源、大管网、大联通的供水保障体系。未来将形成城乡统筹、水价水质同质同标的供水保障体系,提高供水服务一体化、信息化水平。第三,严格“节水”。严格遵循“以水四定”,严把用水总量和控制强度,完善水资源论证制度和节水评价工作审查制度,强化节水约束性指标管理,坚决抑制不合理用水需求。
涪陵区每年降雨和来水极为充沛,城乡面临的防洪形势严峻。目前已进入主汛期,在城乡防洪安保这一块,又将如何作为?
黄明斌:俗话说“水火无情”,区水利局历来高度重视城乡防洪保安工作,采取了修建堤防、加强执法监管等措施,总体上看我区的城乡防洪保安工作平稳有序。下一步,我们的重点是建立“智能可靠、亲水安全”的防洪体系。具体来说,近期,以增强防洪保安能力为目标,加快石沱、镇安堤防工程建设,加快中小河流治理,推进农村水系综合整治;远期,以完善防洪保安体系为目标,防洪护岸工程全面达标,基本控制涞滩河、龙潭河等重要支流河势,全面提升中小河流防洪排涝能力。同时,科学制定全区防洪应急预案、超标准洪水防御方案,严格城市防洪空间管控和河道岸线管控,将管理边界纳入国土空间规划,留足留够洪水通道,并划定生态缓冲区域。严格涉河建设管理,禁止修建与河道保护无关或妨碍行洪的构建筑物。做好洪水量级分区,分级确定禁建标准,确保河道行洪安全。
对于勾描好涪陵“水清岸绿、人水和谐”的水生态画卷,水利部门又将采取哪些举措?
黄明斌:我们将从以下四个方面来采取措施:一是加强“护水”,涵养保护河库水源。集聚保护好三峡水库最大的淡水资源战略储备库,突出三峡库区及其重要支流水土流失区域、坡耕地集中区域、石漠化区域水土流失治理,有效减少泥沙淤积对三峡水库造成的严重威胁,有序实施河道清淤或底质改造,全面涵养保护塘库水源,减少内源污染,改善河流水质。二是强力“活水”,保障河流生态用水。利用再生水补水,根据生态补水河段状况,选择中水排入作为生态补水水源,通过污水处理厂—生态湿地—河道补水一体化建设,解决生态流量不足问题。发挥水库生态补水功能,对集雨面积、库容面积大的水库进行生态化改良,增设生态泄流设施,增强生态补水功能。三是营造“亲水”,因地制宜打造水景观。以龙潭河、涞滩河、麻溪河流域综合整治为重点,统一打造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人和的水生态景观。加强水文化载体建设,启动实施中国水文博物馆,提升水利工程文化内涵,赋予水利景观承载历史文化传承的功能。四是强化“管水”,保护水生态空间。严格管控水生态空间,加强水库、河流岸线及其周边区域管理,切实保护河库水域空间不被侵占。全面建成“智慧河长”系统,构建水生态安全动态监测预警系统。
区规划自然资源局:以更加长远的目光,编制好管用、能用、实用的国土空间规划。
冯涛
在落实“三个重要”定位、服务涪陵高质量发展中,区规划自然资源局做了哪些工作?
冯涛:我们规划自然资源局于去年2月22日正式挂牌成立,系原区国土资源局和原规划局融合组成。我们主要履行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及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修复的职责。
新机构,新使命,新作为。我们全局上下400余名干部职工,在区委区政府和市局党组的坚强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支持关心下,团结协作,奋力拼搏,攻坚克难,在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美丽涪陵幸福涪陵建设中,我们主要抓了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抓规划引领。去年以来,我们顺利启动了涪陵首个国土空间规划,完成了第三次国土调查和双评价工作,进一步优化了“三区三线”的划定。积极争取市局的关心支持,落地新增空间指标300公顷,调整完善了规划用途一致性,为项目的落地提供了空间指标。
二是抓发展保障。经济社会发展,招商引资,项目落地,都离不开土地要素资源的保障。去年以来,我们涪陵共获市政府农转用征收批复580公顷,供应国有土地598公顷,有效地确保了华峰、万凯、榨菜城、韵达等一批重点项目的落地。
三是抓生态保护。按照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去年以来,共完成了土地综合整治项目13个、45000亩,新增耕地4495亩;完成了大棚房清理和违建别墅整治项目共73个;建绿色矿山9座,完成了长江经济带露天矿山的生态修复项目18个、面积128公顷。
四是抓社会民生。我们牢牢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开展延时服务、上门服务,提高服务质量,去年以来,我们共发放了不动产登记证书54000本;解决了老旧住宅新装电梯规划审批114件,解决了历史遗留问题15件;处置了地灾险情101起,搬迁避让79户260人,特别是江北街道二墱坪有效的实现了避险搬迁,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涪陵区正在开展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工作,是以什么样的规划思路,来描绘涪陵未来高质量发展的蓝图?
冯涛:国土空间规划是一个新概念,本轮国土空间规划将有效实现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总体规划等“多规合一”,我们将按照“五新”的工作思路来编制好本轮国土空间规划。
一是新愿景:围绕中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战略部署和市委市政府“一区两群”协调发展的战略定位,我们将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以更加长远的目光,编制好管用、能用、实用的国土空间规划。
二是新定位:紧紧落实“三个重要”的定位,按照建设百万人口的城市目标,让目标指标化,让指标空间化,规划落地涪陵是主城都市区的支点城市,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和开放创新中心、长江上游的重要生态屏障区。
三是新交通:充分发挥涪陵的区位交通优势,积极衔接对外通道,围绕龙头港货运枢纽和涪陵北站客运枢纽,规划落地渝万高铁、渝武高铁、渝万至渝湘的高铁联络线、重庆至涪陵的市域铁路、两江新区至龙头港的快速通道等一大批内畅外联、互联互通的重大基础设施。
四是新空间:我们将紧紧依托涪陵“大山大水”,依山就势、顺应自然,进一步展现涪陵“大开大合”“大收大藏”的独特城市魅力;进一步打破传统的园区规划,适度分散、产城融合地规划落地我们园区的布局,重点抓好临港经济和站前经济的空间落地;进一步完善城市内部功能,促进文旅景融合,打造高品质的空间体验圈和城市生活圈。
五是新布局:积极融入主城都市区的核心圈层,抱团发展次级圈层。一方面,我们坚持涪陵的城市向西拓展,积极融入“主城中心城区”,把区位优势较好、基础条件好的义和、新妙、石沱、蔺市等纳入城镇化、工业化,重点规划城市的拓展;另一方面,进一步地辐射“两群”,规划好交通、产业、公共服务,进一步提升城市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后期制作/王映捷 熊峰
编辑/卢维
责编/张韵晨
监制/杜焱彦
总监制/涂猛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