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好“双城记”,建好经济圈,实现高质量发展,今天我们将要继续关注的是城市品质提升,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以及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等领域的情况。
曾庆明15s
围绕建设“重庆市区域性中心城市、重要战略支点城市”,区住房城乡建委具体将如何发力?
曾庆明:涪陵地处重庆版图几何中心,身在主城都市区,辐射渝东北、渝东南城市群,天然起到战略支点作用,急需提质扩容。区住房城乡建委将从以下三方面发力:
一是构建涪陵向西融入重庆中心城区的发展格局,缩短时空距离。经区委、区政府积极争取,两江新区-涪陵区(龙头港)快速通道纳入了今年市政府重大前期项目,该项目起于两江新区,经新石组团,止于龙头港。全长44.5公里,双向6车道,设计车速100km/h。
这将是涪陵到中心城区最便捷的快速路,实现半小时到达。目前,市住建委已完成了初步方案,正在开展地形测量。我们将尽全力争取,促进项目早日开工。
同时,积极谋划,争取中心城区至涪陵的市域铁路,目前市规自局提出的方案是利用渝利铁路从重庆北经长寿、涪陵北至高山湾。我们希望的是从重庆东站,经新妙、蔺市,直达高山湾。
二是加强新老城区的互联互通。新老城区交通联系,轨道交通是首选。市规自局提出的通过市域铁路连接;我区则希望新建有轨电车连接新老城区。有轨电车起于火车北站,经江南,止于江东,全长22.5公里。
同时,今年底将建成的“鹅颈关-涪陵西”快速路,是目前江南城区到中心城区时间最短、最便捷的通道。
三是以“两线三片一城”建设为载体,加快城市提质扩容。新城区进一步完善路网,加快形成“五横五纵”的城市骨架,与新石组团联动向西发展,打造现代新城区。江南城区提质减载,高品质打造五桂堂历史文化街区,留住老城记忆;畅通城市血脉,改造完成中山西路、人民路等7条旧城片区道路;启动南滨路三期及沙溪沟站前大道二期道路建设,依托长江景观、湿地公园,打造沙溪沟、南岸浦片区特色产业小镇,实现新老城区粘连发展;江北组团启动长江三桥至黄旗码头道路改造,打造集文化休闲、生态观光、康养度假于一体的爻里小镇,呼应北山新城。
围绕建设“高品质生活的示范区域”,区住房城乡建委又有什么样的真招实招?
曾庆明:一是彰显“两江四岸”水韵之灵。打造由乌江一桥、长江一桥、长江三桥合围而成的10k㎡滨江环湖景观带,配套完善慢行系统和绿廊建设,改善城市通风,彰显山水之城的生态底色。
二是提升居住品质。强化住房保障,重点对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公共服务行业、重点产业等职工,实施公廉租房精准保障;同时,进一步提升住房品质,逐步实现由普通商品房向绿色生态、智慧智能的高品质住宅小区转变;以《重庆市物业管理条例》颁布实施为契机,强化“设计人性化、承接规范化、服务标准化”,让老百姓住得放心、住得安心。
三是以绿色发展理念推动城市建设换挡升级。实现城区雨污分流,2020年建设污水管网15公里,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95%以上。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实施江南聚云山片区、江东滨江公园片区海绵城市建设,增强街头绿地、公园广场对雨水的渗透、滞蓄、净化。新城区依托山、河、溪、湖和自然绿地,依托涞滩河、水磨滩、铜鼓湖和高铁、均安片区建设海绵城市示范区。
四是保障城市运行安全。实施三号箱涵、廊桥水岸和万达广场等易涝点整治,抓好城市排水防涝;启动南门山微改造,消除城市老旧小区住房安全隐患。
五是缓解城市“停车难”。以民生需求为导向,千方百计在城区找寻适合修建公共停车场的空间,完善公共停车体系。计划到2025年,新增20个公共停车场、4000个公共停车位。
区农业农村委:持续做响世界榨菜之乡名片,加快推动全区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
张平权15s
涪陵作为全市的一个农业大区,如何在推进全市“一区两群”协调发展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发挥自身优势、抢抓发展机遇、积极作为呢?
张平权:区农业农村委认真贯彻落实市委五届八次全会和区委五届九次全会精神,肩负起赋予涪陵的“三个重要”定位发展使命,为推动全区高质量发展作出应有贡献。我们的工作思路是: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统揽,坚持新发展理念,践行“两山论”,走实“两化路”,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统筹整合要素资源,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深化农村改革发展,不断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水平、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和乡村公共服务发展水平,推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力争在全市率先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成渝两地正在规划建设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涪陵在这方面有哪些思路和重点举措?
张平权:近年来,我区不断优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已初步形成以榨菜、中药材两大百亿级产业链为主导,其他多品种、小规模、精品化特色产业为支撑的“2+X”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格局。我们重点从三个方面来做大做强全区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一是推动涪陵榨菜产业振兴。力争到2025年,全区青菜头种植面积稳定在73万亩以上、总产量达到180万吨以上,实现榨菜产业总产值200亿元以上、利税超30亿元,把涪陵榨菜真正打造成为全市乃至全国特色高效农业样板产业,成为中国酱腌菜行业旗舰。二是加快中药材产业发展。围绕把我区建成全市优质中药材生产种植基地、“全国中药材之乡”,将金荞麦、前胡、紫苏、厚朴等4个单品中药材做到全国县域最大;同时利用涪陵太极集团的中药材加工优势,进一步提升对“两群”的辐射带动能力。三是做精其他特色产业。瞄准人民群众的新需要和不断升级的市场需求,着力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培育一批综合产值上亿元的多品种产业集群。到2025年,建成以晚熟柑橘为主的柑橘基地22万亩以上,打造以涪陵为中心的龙眼荔枝种植区为全市重要特色水果基地,加快涪陵黑猪、增福土鸡、渝东黑山羊等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畜产品发展,建成全市蚕桑综合利用示范区,因地制宜发展高山蔬菜、花卉、林产品、调味品和生态渔业。
全市正在大力推进农村“三变”改革,涪陵在这方面有什么新的探索实践?
张平权:涪陵率先探索实施了榨菜产业“三变”改革,通过组建由龙头企业、村集体经济组织、榨菜半成品加工户、菜农合股联营的榨菜股份合作社,探索形成了“一个保护价、两份保证金、一条利益链”的联农带农、益贫带贫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了稳定产业发展、提升产业品质、增强产业效益、促进农民增收的目标。首先,龙头企业通过提高收购保护价格,把青菜头初加工(看筋等)工序前移交由合作社实施,提高合作社和农民的实际收益;其次,合作社与龙头企业、农户与合作社分别签订订单合同并交履约保证金,合作社按每吨30元向企业交履约保证金,菜农向合作社交10—30元履约保证金,既保障了农民的收益,又保证了龙头企业榨菜原料品质,真正实现了农民、合作社和龙头企业的“三满意”,有效破解了千家万户的小农户难以应对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和农民市场履约意识不足的两大难题。
区扶贫办:精细精准抓落实,奋力夺取脱贫攻坚全面胜利,确保小康路上一个不掉队、一个都不少。
王兴勇15s
今年是决胜决战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收官之年打赢脱贫攻坚战,助推高质量发展,涪陵是怎么谋划的?
王兴勇:我们提前精准精细谋划脱贫攻坚工作,攻克剩余贫困、消除疫情影响、强化问题整改、开展“十大”专项和自查评估行动,提升脱贫质量。
一是攻克剩余贫困,持续防止返贫致贫。对23户51人未脱贫户通过增加一名副处级领导帮扶联系,确保除收入外,6月底以前达到脱贫标准。
二是统筹“战疫”“战贫”,彻底消除疫情影响。为使贫困群众收入不减少,加大公益性岗位开发和扶贫车间创建力度,确保就近就地就业;加大外出务工人员稳岗就业帮扶力度,确保务工就业的各类激励政策落到实处。加大财政预算单位和帮扶集团贫困农特产品采购,确保稳定的供销关系得到有效建立。
三是聚焦问题整改,切实补齐短板弱项。建立问题清单、任务清单、责任清单、整改时限表“三单一表”,重点抓好中央巡视“回头看”、国家成效考核反馈问题整改。
四是落实“四个不摘”,实施十大专项行动。按照“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的要求,深入开展产业、就业、生态、消费电商、健康医疗、乡村旅游、小额信贷、人居环境、兜底保障、“志智双扶”十大专项行动,使脱贫质量得到巩固提升。
五是夯实普查基础,认真开展自查评估。梳理盘点2015年以来行政村、贫困户享受落实的各类政策,建立区行业政策、村脱贫成果、户政策明细“三本台账”,为脱贫攻坚普查打基础。
今年距离脱贫攻坚验收交账还有半年多时间,我们有没有信心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底气何来?
王兴勇:当下区委、区政府按照全市统一部署,开展“百日大会战”,向脱贫攻坚发起总攻,脱贫攻坚始终保持积极向上、向好的态势,又为我们打赢这场硬仗增添了底气。
一是我们坚持尽锐出战,合力攻坚浓厚氛围全面形成。建立了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督导督战机制,由区委书记任总指挥长,各区领导为乡镇(街道)指挥长,拉开了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百日大会战”和督导督战的序幕,并强力推进,做到了既督战、又出战。
二是坚持精细排查,“两不愁三保障”实现动态清零。我们通过采取“六看六问”工作法,通过建卡贫困户和卡外重点户持续全覆盖滚动摸排,开展“画像式”分类施策。在确保吃穿不愁的基础上,始终突出精心精准精细,不简单划线、不搞一刀切,逐户逐人逐项解决具体问题,真正实现“两不愁三保障”动态清零。
三是坚持产业带动,贫困群众稳定增收有保障。依托榨菜集团、太极集团两大国有上市龙头公司,组建农业专业股份合作社255个,建立了股份合作社上联龙头企业、下联千家万户的“一个保护价、两份保证金、一条利益链”益贫惠贫利益联结机制,带动近70%的贫困群众发展产业。
四是坚持“志智双扶”,贫困群众内生动力明显提升。通过开展环境清洁和卫生评选,贫困群众精气神得到提升;通过开展身边的脱贫典型宣传,贫困群众的信心得到增强;通过实施产业到户和就业务工奖补,贫困群众主动脱贫动力得到激发;通过开展产业、就业技能培训,贫困群众自主脱贫能力大大提高。
区林业局:以“两岸青山,千里林带”为抓手,强化项目建设,进一步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
谢刚15s
牢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林业部门在这方面又开展了哪些工作?
谢刚:近年来,我们林业部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时的重要指示精神,秉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践行“为群众植树,为人民造福”的宗旨,以提质增效为目标,以资源保护为重点,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凝心聚力,务实笃行,林业工作行稳致远。截止目前,全区林地面积210万亩,森林面积20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53%,林业产业产值达到37亿元。
一是力促国土绿化提升。举全区之力,集全区之智,深入开展国土绿化提升行动,我们坚持国土绿化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与农业结构调整相结合,与扶贫产业发展相结合。
二是力抓森林资源管理。强化林木林地管理。严守生态红线,严打违法犯罪(的行为)。多年未发生破坏林业资源的重大刑事案件,林地资源得到较好保护。强化松材线虫防治。坚持“以疫木清理为核心、以疫木源头管理为根本”,稳步推进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强化野生动植物管理。认真贯彻落实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市政府关于“禁野”的《决定》精神,落实“禁野”工作措施,摸清了全区野生动物底数,建立了台账,“禁野”工作有序推进。强化对自然保护地的管理和优化。开展自然保护地违建大整治,完成了整改任务的90%。
三是力抓国家森林城市创建。编制完成创森总规并获得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备案。我们开展了“区树、区花”的征集评选。城区绿化覆盖率42.67%,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8.65平方米。对照国家创森工作的36项评价指标,我们已有22项指标达标。
为进一步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推动涪陵林业高质量发展,林业工作下一步又将如何谋划?
谢刚:明确一个目标。即到2022年底全区森林覆盖率要达到55%,目前我们只达到53%,还差两个百分点。这是一项硬指标,围绕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将以“两岸青山,千里林带”为抓手,强化项目建设,进一步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
补齐两个短板。一是补齐基础设施建设短板。加快推进森林防火视频监控、森林防火检查站及交通劝导站“二合一”建设,开展森林防火标准检查站建设,为森林防火工作奠定坚实基础。二是补齐森林结构不优的短板。依托现有的资源,加大阔叶林种植,调整林分结构,开展“送树下乡、送树入园、种树上山”的活动,进一步盖好天窗、链好断档、补好缺株、提高质量,努力实现涪陵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
夯实三个根基。一是夯实思想根基。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在涪陵已持续开展了42年,全民植树生态护绿的思想已深入人心,植树造林已成为全民的自觉行动。二是夯实规划根基。坚持以规划为引领,邀请专家团队为我们量身打造,科学编制《涪陵林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和《涪陵森林防火“十四五”规划》,切实推动涪陵林业高质量发展。三是夯实改革发展根基。抓住林业改革契机,通过改革激发活力。根据市上安排部署,2021年涪陵将启动林长制和林票制,推动林业改革向纵深发展。
突出四个重点。一是抓国土绿化提升。持续深入推进国土绿化提升行动,突出重点区域和重点项目,坚持造林、育林和护林并重,提质增效,提升生态品质和生活品质。二是狠抓森林防火工作。组织开展好防火宣传、火源管控、隐患排查、风险研判、基础设施建设维护等工作,坚持预防为主,加强森林防灭火队伍建设,坚决完成森林防火定性定量指标,确保打早、打小、打了。三是狠抓松材线虫病除治。严格落实疫木除治和虫害防控技术要求,强化督导,提高质量,健全机制,联防联治,群防群治,遏制疫情扩散蔓延势头。加快林地品种更新。四是狠抓自然保护地管理。全面完成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缓冲区违法违规问题整改,今年底如期向市上销号交账。
后期制作/王映捷 熊峰
编辑/卢维
责编/张韵晨
监制/杜焱彦
总监制/涂猛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