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长廊丨浦江胜景丹凤楼

2015-07-13 16:07:26

 



浦江胜景丹凤楼

 

图/文︱黄浦区档案馆

 

南宋时期,今十六铺一带已成为“人烟浩穰,海舶辐辏”,“蕃商云集”的港口市镇。咸淳八年(1272年),邑人在黄浦滩边建造上海最早的天后宫——顺济庙,断断续续19年后才竣工。庙内有一楼阁名“丹凤楼”,其匾额为青龙镇市舶司提举陈珩所书。元末,顺济庙因年久失修而坍塌,“丹凤楼”匾额被人收藏。



清代十六铺丹凤楼一带景象


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为抵御倭寇,保障县城安全,上海民众修筑起了城墙。城墙东北部建造了一座箭台,名“万军台”。万历十二年(1584年),侍御史秦嘉楫募资在万军台上重建丹凤楼,“加缀层轩于楹,洞三面以供瞻眺”。楼有3层,上层是魁星阁,祀文昌帝君;二楼为关帝庙;楼下雷祖殿,祀雷神,并祀36天将。宋代“丹凤楼”匾额重新挂起。门楣上刻元代诗人杨维祯《丹凤楼诗》:“十二湘帘百尺梯,飞飞丹凤与天齐。天垂紫盖东皇近,地接银河北平低。”“笑靥秋突戎马阵,神灯夜烛海鸥啼。嫦娥昨夜瑶池筵,笑指蓬莱西又西”。秦嘉楫书《改建丹凤楼记》,记述建阁过程,并请匠人镌刻石碑,竖于丹凤楼内。丹凤楼建成后,邑绅钱氏捐田40亩,众人又增田数百亩,作为修葺之用。



《申江胜景图》中的丹凤楼


丹凤楼是当时上海县城最高处,登楼可眺望城厢内外和浦江两岸风光。清代文人把“凤楼远眺”列为沪城八景之一。清康熙《上海县志》载:登楼者凭栏纵目,“川原之缭绕,烟云之吐吞,日月之出没,举在眉睫;而冬之雪,秋之涛,尤为伟观。”端午佳节,黄浦江龙舟竞渡,丹凤楼是最好观赏之处。有竹枝词云:“鼓角声中焕彩游,浦江午日闹龙舟;红儿绿女沿滩看,看客多登丹凤楼。”



丹凤楼匾额


咸丰年间,小刀会起义和太平军东进,丹凤楼两次严重损毁,后加以修缮,共化费3000余银两。1912年底,上海城墙被拆除,丹凤楼不复存在。楼下建东明小学,保留了雷祖殿部分建筑。旁边一条小路,命名为“丹凤路”。50年代初,东明小学改名为丹凤路小学。2001年底这里房屋全部拆除,开辟为环城绿地。

 

档案长廊丨浦江胜景丹凤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