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长廊丨影响深远的泉漳会馆
2015-08-04 09:53:30
影响深远的泉漳会馆
图/文︱黄浦区档案馆
在万商云集的小东门外,桅樯林立的黄浦江畔,曾经有一座飞檐翘角、雕梁画栋的庙宇式闽派建筑,这就是近代上海颇具影响的泉漳会馆。据碑刻记载:该会馆“规模之宏远,气象之堂皇,横览各帮,洵无多让” 。泉漳会馆以其雄厚的经济实力、恢宏的馆舍建筑、广泛的社会人脉,在上海众多会馆公所中有相当的号召力。
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福建泉州同安和漳州龙溪、海澄船商集资创建泉漳会馆,地址在今东门路和里咸瓜街转角处。会馆正殿祭祀天后, 殿前有戏台,两厢绕以香座;后殿供奉关帝,庭中置一千斤铜鼎,为镇馆之宝;殿东、西分别为敦聚堂、议事厅。会馆有50余处房产,产业之多,为沪上各会馆公所之首。每年三月二十三天后诞辰日,会馆张灯结彩,演戏酬神,饮酒射谜,狂欢三天。
泉漳会馆地处交通便捷的小东门闹市,常被清政府借作驿站。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李鸿章出使欧洲途经上海,曾在此住宿。
泉漳会馆热衷于公益慈善和社会进步事业,办有小学、中学和医院,还以募捐方式筹款创办了“泉漳书报社”,组织“南园京剧研究会”、“南园图书研究社”、“厦声体育会”等。
1905年上海发起抵制美货运动,闽商聚集泉漳会馆,提出不用美货、不为美船装货、不为美商服务等5项措施。1911年光复上海时,泉漳会馆为革命军捐款5000元,还致函南洋各埠劝募。1929年11月18~26日,中共江苏省第二次代表大会在泉漳中学(位于日晖港附近)秘密举行,中共早期领导人向忠发、李立三、周恩来、项英、李维汉、任弼时、陈云等出席会议。1929~1941年,泉漳中学为共产党培养输送了50余名干部,被誉为革命熔炉。30年代初,后来成为著名哲学家的艾思奇曾在泉漳中学任理化教员。九一八事变后,闽南旅沪团体在泉漳会馆成立抗日救国会,通电呼吁抗日救国,号召旅外闽南侨胞“富者输资,贫者助力” ,并致电外交部长顾维钧 “官可辞,头可断,丧权辱国之事不屑干” 。淞沪战争时期,泉漳会馆与其他同乡团体一起积极投入劳军、劝募国债、捐款、收容遣返难民等活动,为抗战作出不少贡献。
1937年日军在上海狂轰滥炸,泉漳会馆仅剩断壁残垣。抗战胜利后,会馆得以重修,但元气大伤,1954年停止活动。馆舍在1998年旧区改造时拆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