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大年
“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
他用生命践行誓言
又是一年开学季,南宁市园湖路小学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教育基地,再一次迎来参加培训的新入职教师。
作为黄大年的母校,这一“必修课”,已经坚持了7年。基地的一本毕业纪念册复印件中,黄大年题写的“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跃然纸上,也深深地刻在母校师生的心里。
黄大年(前排中)生前与学生在一起。吉林大学供图
“只要祖国需要,我必全力以赴”。这个从南宁走出去的少年,从负笈他乡,到出国求学、工作,功成名就,却从未忘记父母的教诲。
归来,报国!
他是一位战略科学家。巡天、探地、潜海,向深地、深海、深空进军……黄大年带领科研人员创造了多项“中国第一”,带领团队用七年时间破解了我国在高精度重力梯度探测装备等多个方面的技术难题,让我国在航空地球物理领域实现了弯道超车,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国外某知名媒体评论说:黄大年回到中国,足以让某国的航母演习舰队后退100海里!
同时,他也是一位目光高远的教育家。
2010年,吉林大学启动“名师班主任计划”,黄大年第一时间主动报名担任“李四光试验班”的班主任。为了让学生们能够掌握现代化的信息搜集手段,提高学习效率,他给班上的24名同学每人购置了一台笔记本电脑。
“一定要出息,出息了一定要报国。”在为学生规划研究方向时,黄大年常会以国家的发展和学生的兴趣为重,鼓励学生将个人价值与国家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
他还担任吉林大学欧美同学会会长,用自己的表率作用带领和感召更多的海外留学人才回到祖国奉献才华。
在学生心里,黄大年既是严师,又是慈父。要出远门,他带着学生的作业在路上批改;住进了重症监护室,仍不忘叮嘱学生修改作业中的错漏……
黄大年生前为学生上课。吉林大学供图
“中国要由大国变成强国,需要有一批‘科研疯子’,这其中能有我,余愿足矣!”黄大年身上有一股广西人的韧劲,他做学问很拼,人称“拼命黄郎”“科研疯子”。对于这样的外号,他欣然接受。
“平均每年出差130天,不出差就是在加班。他的办公室在吉林大学地质宫五楼,只要不出差,房间的灯就会亮到深夜。因此,他的精神也被称为‘地质宫不灭的灯火’。”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黄大年纪念馆副馆长于平回忆道。
2017年,这灯火,突然熄灭了!年仅58岁的黄大年走了,带着他对祖国的无限眷恋,带着祖国对他的深情呼唤……
在入党志愿书中,黄大年曾经写下:“若能做一朵小小的浪花奔腾,呼啸加入献身者的滚滚洪流中推动人类历史向前发展,我觉得这才是一生中最值得骄傲和自豪的事情。”
他用宝贵的生命践行了“浪花”的初心和使命。
2017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对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以黄大年同志为榜样,学习他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爱国情怀,学习他教书育人、敢为人先的敬业精神,学习他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高尚情操。
黄大年常说,自己最看重的身份是教师。在他看来,每一名学生都是一块璞玉,只要因材施教,用心雕琢,都能成才。在他指导的44名研究生中,多人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的奖项。多名学生也已经走上讲台,学着他的样子教书育人。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吉林大学“国家级卓越计划”——勘查技术与工程实验班被命名为“黄大年试验班”。吉林大学还与黄大年的中学母校——广西贵港港北高中共建了“黄大年育人基地”,设立“黄大年教育基金”,将传承黄大年精神写入学生培养方案。
2017年7月,教育部开展“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创建活动,黄大年式的“星火”在各学科门类、各省份燃起。至今,教育部已建有数百支全国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崇敬典型、争做先进、勇于创新的氛围在教科领域渐浓。
“地质宫不灭的灯火”已汇聚成光,成燎原之势。
黄大年(1958年8月—2017年1月),男,广西南宁人,国际著名地球物理学家,曾任吉林大学新兴交叉学科学部学部长。
黄大年先后毕业于吉林大学和英国利兹大学;1975年10月参加工作;198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2009年底,放弃国外优越条件回到祖国,出任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带领团队创造多项“中国第一”,为中国“巡天探地潜海”填补多项技术空白,为深地资源探测和国防安全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
2017年1月8日,黄大年因病在长春离世,享年58岁。同年5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对黄大年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指示。
黄大年为党和国家的教育、科研事业奋斗至生命最后一刻,被追授“全国优秀教师”“时代楷模”“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杰出科学家”等荣誉称号,当选“2017年度感动中国人物”、2019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最美奋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