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今年第13号台风“贝碧嘉”强度逐渐减弱,袭扰中秋假期的风雨渐渐平息。
台风“贝碧嘉”个头小、移速快,穿过浙江舟山嵊泗列岛,在上海浦东临港新城沿海登陆。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14级,给浙江舟山、宁波、嘉兴、湖州等地带来强风暴雨。
浙江省委省政府树牢“一个目标 四个宁可”的理念,各地各部门值班值守人员,放弃中秋假期,坚守岗位、昼夜奋战,落实落细各项防台举措,交出了防御应对台风“贝碧嘉”完胜答卷。
以人为本,生命之上,“宁可十防九空,不能万一失防”,浙江的防台机制、经验,是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留下的宝贵财富。
2004年8月的浙江,经历了连续两年空梅,高温、久旱,台州温岭村民王香富和很多人一样,盼着一场及时雨。然而,谁也没有想到,带着雨水袭来的,是当时自1956年来,登陆中国大陆强度最大的台风——“云娜”。
就在台风“云娜”登陆的前一天傍晚,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中断了在金华的调研行程,匆匆赶到省防汛防旱指挥部,此前,他已经对防御“云娜”台风作出了两次批示,在这次的动员部署会上,更是首次提出“不死人、少伤人”的防台目标要求。
习近平同志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看得更重,把“防”台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时任省防汛防旱指挥部办公室教授级高工黄仕勇告诉记者:“从‘抗’到‘防’,这个完全两个理念。你该躲的就躲,该避的就避,不要硬碰。就是科学的做法嘛,这个就是以人为本。”
台风登陆的前一刻,习近平赶到省防指坐镇指挥。通过防汛远程系统,他和台州、温州、宁波等地会商,并再次强调,“人是最宝贵的,人命关天。”
生命至上,台州开展了比以往更密集更细致的地毯式排查,争分夺秒转移危险地带群众。面对屡次上门的村干部,见惯了台风的王香富和母亲,依然心怀侥幸,守在摇摇欲坠的木结构老屋中,不愿意离开。情急之下,几名村干部将老人一把背起,顶着狂风踉踉跄跄地前往安置点。时任温岭市箬横镇浦岙村村委会副主任连志祥表示:“强制要把他背出去、迁出去。让他骂就让他骂好了,我们也要把他背出去,为了他们的生命安全。”
刚出门没多久,老房子就在风中轰然塌斜。王香富告诉记者:“后怕当然有了,你如果不走,房子倒下来,人的生命只有一次的,没有两次的。干部对老百姓好,心里关心人民群众,我们也会对党员干部感到欣慰,你说对不对。”
时刻牵挂着百姓安危,“云娜”过境后的第二天,习近平赶到了受灾严重的温岭市。
了解到附近还有6个村、6000多人被洪水围困时,习近平执意坐上挂机船赶去察看。在八份村,他再三叮嘱当地干部,一定要确保每一个灾民喝上清洁水、吃饱饭、睡好觉。
千方百计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在浙江工作期间,“云娜”“麦莎”“桑美”等强台风接连来袭,习近平提出“一个目标、四个宁可”的科学防台理念,在他的指挥下,党员干部冲锋一线,组织了数场百万群众大转移。百万,在当时已相当于一个中型城市的人口规模。
在习近平的推动下,在台风到来前,立足于防;在台风即将来临时,着眼于避;在台风到来时,着力于抢;在台风过后,着重在救。一套“防、避、抢、救”的工作方针在沿海各市推行开来。
2007年的小年夜,苍南县永兴村民迎来一顿特殊年夜饭。就在半年前,超强台风“桑美”在苍南登陆,与大多数村民一样,吕德相的老宅被夷为平地。
让吕德相走出阴霾的,是一个关于家的承诺。“桑美”过后的第二天傍晚,习近平驱车近6个小时赶到了受灾严重的金乡镇,沿着满是泥浆的土路一直往里走。时任苍南县金乡镇半浃连村党支部书记林初胜回忆当时场景:“习书记过来在废墟上面,讲了五个问题,保证我们村民有饭吃、有房子住、有衣服穿、有干净的水喝、有医生救治,听了习书记的话,每个人就高兴起来了。”
习近平反复叮嘱当地,“一定要让大家在过年前住上新房”。随后,一批批党员干部带着铺盖扎到镇上、村里。
当年12月底,房子按照施工图盖到第二层时,吕德相再次在家门口见到了前来查看灾后重建情况的习近平。吕德相回忆道:“他就说,党和政府会支持你们的,对我们很关心很厚爱,心情听得很激动啊,激动地热泪流出来了。”
科学决策,以人为本。20年来,浙江按照“一个目标、四个宁可”的要求,开展“千库保安”“强塘固房”“五水共治”“百项千亿”等一系列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基层防汛防台体系建设,提升防汛防台能力。
风雨既过,月满中秋。这一次,“贝碧嘉”的来袭并没有扰乱吕德相的团圆时刻,一家人在三层小楼里吃得安心;像连志祥这样的基层防台工作人员,有了新装备,一个“浙江安全码”,让他能实时掌握每个区域的人员转移情况。
中秋假期的风雨里,党员干部冲锋一线,用科学的防灾减灾理念,筑起一道道温暖坚固的防线,时刻守护百姓的平安。
来源 | 中国蓝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