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环记忆:县城二月廿二会市

2024-08-18 09:29:36 

县城二月廿二会市记忆


清朝玉环厅志卷二《风俗志》记载:农历二月廿二日,为城隍神寿诞,邻境商贩骈集,百货杂陈,农家器具及家常什物终年所需用者多取给于此。庙中优人演剧,市肆皆悬灯,四乡男女此往彼来,终绎如织,凡七日而罢。清朝道光年间玉环厅同知徐荣有诗云:“三月城西六月东,鱼龙曼衍答神功;算来不及城隍会,丁字街头百货丰。”这些描述记录了二月廿二“庙会”热闹的场景。也可见,县城二月廿二“庙会”历史悠久,影响较大,早在建厅设治之初,城隍庙建成后不久就出现。

玉环在清朝雍正六年(1728年)设玉环厅后,在同知衙署东面(今玉城街道东城路市政府机关东院所在地)建成城隍庙,清朝乾隆年间毁于火、后重建,以后数度重修。20世纪50年代,城隍庙被政府征用后改建为玉环招待所,部分为道路拓宽等所用。与此同时,西门村信众自发筹资,在今西青街西门巷北面后门山下建了西门城隍庙。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县前村信众也在县政府后面的县后巷后山建了个县前城隍庙。因此,县城里有两个城隍庙。

玉环厅四周环山,厅城以东青山、中青山、西青山为背景,厅城以东为农耕,中为城池(今市政府所在地),西为商贸区。建厅后,筑厅城、建街市,形成一条从东城门(靖海门)经厅署府前坛至西城门(永清门)的街道,称“黄旗街”。随着人口增多和商贸业的发展,街道渐向西城门外延伸,至西溪村的西青岭脚,取名“西青街”。每年农历二月廿二“城隍庙会”就集中在这两条街上,邻近商贾乘机汇集,销售货物,形成庙会集市,年复一年,经久不衰。

我家祖居在县城西门城内,祖上于清朝年间从瑞安迁居于此,子孙繁衍,形成一定规模,称为“孙家里”。孙家里巷往北走几十米,就是现在的西青街。在上世纪70年代末前,这里一直为县城的中心街、商业街。百货、布匹、日杂、药品、烟酒、糖业、理发、照相、饭馆林立,生意红火。儿时记忆最为深刻的就是每年农历二月廿二“庙会”,又称“会市”“物资交流大会”。

庙会期间,一直是“会市”交流的日子。“会市”前夕的农历二月十九夜,西青街开始了热闹景象,温州乐清,台州黄岩、路桥、温岭泽国等地的国营、集体百货公司、供销社和私营商店就开始云集于西青街,争着来租好摊位,他们用毛竹、蓬布沿街店面前搭建临时商店、货摊,有棉布、百货、旧衣、铁木器等一百多个摊位,可谓百货齐全,物资丰富。由于摊位紧俏,连我家所在的孙家里路路口,因为面临西青街中心地段,也被商户租去搭棚摆摊。

会市”一般从农历二月二十开始,到二月廿四为止。生意好的摊位,也考虑到有些顾客习惯于会市尾来买东西便宜些,商户也愿延迟几天,货卖完轻松回去。

过去,玉环地处海岛,属于交通末端,人们来往不便,优质商品特别是农业、手工业生产工具平时买不到,只有一年一度的“会市”期间街上才有,各类物品应有尽有,方便挑选。所以“会市”一到,玉环城乡及周边乐清、温岭、洞头那边人都会乘车、走路、坐船到玉环县城赶市,有的坐船从坎门、鲜叠、外马道上岸后,还要走好多里路才赶到城里。

“会市”期间,玉环城乡居民会当作大节日到县城来,应该每家每户都有人来赶市,环山街几乎家家有客。我家也一样,洞头姑公、姑婆每年这时候都会来小住。有一年二月廿二印象较深,由于客人来得多,床铺不够,只能招待客人在二楼木地板上打地铺。他们现在说起,也是津津乐道,其乐融融。由于“会市”参加人数多,成交额高,颇受城乡群众欢迎!

当时“会市”的中心地段西青街,是老城墙拆下的长方形块石铺成的道路,本就不宽,在两边搭起临时店铺、摊位,更加拥挤。“会市”期间,更是人流熙攘,热闹非凡,购销两旺。

“会市”每个店铺都有其独特的经营方式,有的挂上大红标牌广告,吸引人的眼球,有的高坐在店柜上,手拿抢手商品,高声叫卖,把货名、质量、价格编成顺口溜,用最通俗的语言来招揽生意,各店都是如此。这样的叫卖声此起彼伏,确也引来不少顾客。

“会市”生意最好的有布匹、日杂百货、生产工具等货品,特别是布店前总是围满了女顾客,以前成衣很少,做衣、做裤都靠剪来布,送裁缝师傅做。女顾客有的剪布为自己、丈夫做衣做裤,也有的为长辈、小孩挑选布料。通常有卡其布、的确凉、棉布,也有高档的毛呢料、毛线等,五颜六色的一匹匹布料和一圈圈针织线煞是好看。剪布师傅脖子上挂着软皮尺,手里拿着木直尺和呈圆饼“心”状的带色粉饼。当顾客看布、手捏、比较后决定哪个布料及尺寸时,师傅会迅速将布料扯直,量好后,用木尺压着,用粉饼标注尺寸,接着使用专用大剪刀,先剪开一小口,然后拽住一角一拉,让布料在剪刀口滑过,只听“吱”的一声,便将布料剪断,手法灵巧。剪布完毕,师傅会轻轻一抖布料,在柜台上折叠好,再用一张土黄色的纸和细纸绳扎好交给顾客。

“会市”中还有平常难得一见的土产土货、红糖、土烟、陶瓷品、油布伞、洋油灯等,可谓商品琳琅满目、花色品种多样。记忆较深的是黄岩人来摆了个专卖仿真花的摊位,就是一种放在玻璃瓶里的彩色仿真花。那时玉环地处偏角,鲜花没有,特别是牡丹、茶花等这些算是名贵花木,是很少见的。当时城关只有县政府大院和龙潭寺老院各有一株红色重瓣茶花,非常漂亮。春节前后开花时,总是吸引众人前去观赏。因此,能保存长久的仿真花摊自然引来众人驻足,生意不错。

仿真花的瓶子是以前医院挂吊瓶用的废葡萄糖玻璃瓶,里面用彩布、纱、丝、绸等原料加工仿造成茶花、牡丹花等,放在瓶里,灌上“保鲜水”,再用橡皮塞封住瓶口,存放一两年不会坏。仿真花工艺精良,可以乱真。我阿公也买了一个,摆在书桌上。我经常去看,十分娇艳,使人赏心悦目。

二月廿二“会市”不仅百货齐全,街上还有看西洋镜、变魔术、卖膏药、人抬阁、马戏表演、彩票摸奖等,晚上还会放焰火,给会市增添了热闹的气氛。印象较深的有清港人陈笑霞卖梨膏糖,温岭人王大兴卖膏药。王大兴摊前,总是围满人。王大兴身材魁梧,一米八多的个子,肌肉发达。他先以南拳北腿和魔术、戏法作为开场,吸引人围观,然后武术表演。只见他脱掉上衣,露出胸脯发达的肌肉,一手用筷子横在胸前,站好马步、运好气功,另一手用菜刀用劲往筷子一砍,筷子一截应声落地,其身毫发无损,全场拍手叫好。体现其武功,“刀枪不入”。

表演后,王大兴开始推销其膏药,并吆喝:“往前看,大兴卖好货。有伤痛过来,保证用后你哈哈笑,腿不疼,你说膏药灵不灵,腰不酸腿不疼,你说膏药灵不灵。”“膏药治百病,千金不如一贴灵!”强调膏药药效好和难得的机会,吸引人来购买,一手交钱,一手交药。有的伤痛患者,一贴膏药确有效果。

记得上世纪70年代末的一个二月廿二“会市”,安徽宿县马戏团首次到玉环表演。场地设在环山小学操场(以前是开放的玉环广场),一天演好几场,几乎场场爆满。我也买票进去观看过,只见马戏团在操场围了一个半圆形的球,盖上大篷布,篷布下四周有几排座位。马戏团的演员们都是些技艺超群的高手,他们的表演真是妙趣横生。除高空走钢丝、空中飞人等惊险节目外,大家最爱的是看动物表演。马戏团里有这么多动物在旁边的笼子里,以前没有电视,第一次看到老虎、狗熊、猴子、狮子等只在图片上看过的动物,很是稀奇。

音乐响起,表演开始。先是马术表演,只见一匹高头大马奔跑而出,一马戏青年演员迅速跳上马背,时而站起,时而坐在马背上翻跟斗。一匹骏马,一位舞者,在你眼前翩翩起舞,很是潇洒。还有猴子骑车,坐在独轮车上骑来骑去,可爱极了。老虎跳圈,铁圈边上用棉花缠上,点上火成为火球。老虎抖了抖毛,后腿一蹬,毫不畏惧,嗖的一下就跳过去了,实在是太精彩了,表演令我大开眼界,到现在还记忆深刻。

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会市”称为“物资交流大会”,由当时的城关镇政府组织。随着城区的延伸,物资交流大会也从西青街往城中路、玉兴东路迁移。

物资交流大会期间,基本上都有举行人抬阁表演踩街活动。

人抬阁是历史悠久的传统民间活动,是集历史故事、神话传奇等于一体,融绘画、戏曲、杂技等艺术为一体的传统民俗舞蹈。每次表演都有十几组人抬阁,由桌、凳、棒、竹竿、板车等制作而成,通常每个抬阁由2-4个六七岁儿童,穿着戏服,扮成“孙悟空大闹天宫”“诸葛孔明”“八仙过海”“穆桂英挂帅”等历史传统故事和人物,站在架子上,坐在椅子上,手拿器物进行表演。有时还有两个小孩扮成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上下翻跟斗、转圈,一上一下,也蛮精彩。每个人抬阁由4-8名壮汉轮流抬着游街。抬阁队伍前有鼓号乐队、腰鼓队开路,后有民乐吹打压阵,一路伴奏锣鼓喧天,好看又热闹。游过的每条主街,人山人海,众人有的站在街两边看,有的站在街两边台阶上,生怕看不到表演的早已放好自带的凳子站上看,有的小孩子坐在父亲的肩膀上观看。真是“天高地阔抬阁行,心潮荡漾乐无边”。

尝美食是二月廿二“会市”必需的,在那个物质文娱生活都匮乏的年代,到“会市”购物,到城隍庙看戏,到冯家里院子里看电影,再去品尝美食,这是每个逛“会市”人的美好向往和享受。

“会市”期间,小吃美食琳琅满目,最大限度地满足大家的味蕾。大人带小孩逛“会市”买百货后,也要考虑小孩的“嘴”和自己的正餐。当时的西青街,除大馆店的“光面”,集体店的馒头、面包、油墩、油条,阿菊的馄饨店等外,饮食店不多的,这就使得沿街、街巷两边自然三三两两摆满各种吃的小贩、小摊。有糕头、油煎馒头、发糕、肚脐饼、火烧饼、锡饼、炊饭等,外地来现做的“梅花糕”和本地的“油炸鼓”较受人喜欢。

泡“油炸鼓”的摊贩是用“缸眼灶”(塘泥烧制的,可移动,方便做生意)。一边烧上柴禾,支上铁锅,倒上适量菜籽油加热。另一边将面粉倒入面盆中,加水和稀备用,将切好的葱白、卷心菜、鲜虾用盐、味精拌好待用。加热到一定程度,用圆形的铜勺上涂一层面粉浆薄片,然后把卷心菜、葱白等搅拌好放入勺中,上面放一枚或两枚小虾,再在上面添上一层粉浆,最后滑入油锅中炸。等油炸鼓脱离铜勺并浮在油面,待两面变成金黄色时即可捞起锅,自然沥干油食用。

泡油炸鼓摊前,总是围满人等着买,按先来后到等出油锅,那种油炸过程中等待的过程和一阵阵香气飘来,未吃到就已有垂涎欲滴的感觉。我用存着的压岁钱买了个油炸鼓,等拿到时,就迫不及待,“嘎吱”咬了一大口金黄色的油炸鼓,那满满脆香酥油炸鼓浸润我的心底。现在物质条件好了,油炸鼓配料更加丰富,也有了鸡蛋、小黄鱼、瘦肉等供吃客自己选择添加,往往一个油炸鼓,全是蛋、肉为多。但我还是喜欢儿时吃的那种小小的、清香的、甜脆的、简单的、有纯菜籽油味的油炸鼓。

每个时代都有其特定的需求。2000年后,随着商品市场繁荣活跃,物质渐渐充足,二月廿二“会市”(后来称“物质交流大会”)也退出了历史舞台。现在的每年二月廿二,只有城隍庙还延续做几天大戏,引来城乡众多戏迷前来观看。旧日“会市”“物质交流大会”盛况已鲜为人知。但我觉得,充满着县城味道的“二月廿二”是玉环人记忆中割舍不断的乡愁情结。

玉环月映旧时光,乡愁如梦绕心房。

西青古街故事长,二月廿二戏声扬。

城隍庙前大戏忙,戏迷云集共徜徉。

戏里戏外皆乡情,一曲终了泪沾裳。

会市虽去情未忘,物换星移岁月长。

乡愁化作千行字,墨染宣纸寄故乡。

庙会、“会市”作为一种传统民俗活动,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而且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也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县城庙会“会市”承载地的西青街,自然有许多历史文化故事,而历史文化作为地域深层文化的映像,其价值远远超越了时间的限制,潜藏着非凡的能量和无限的可能性。它既是故事的源泉,也是商业世界中不可或缺的精神内核。我们有责任传承好、守护好、利用好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其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

当前,古老的西青街已改造完毕。这两年,一批新店入驻西青街,“美好的咖啡香”,糅过古街。但“西青烟火”还未旺起。街道和有关部门可以充分运用“二月廿二”这一品牌和记忆,挖掘历史文化价值,策划系列文化旅游活动,在新时代赋予新的活动载体。比如,现古建筑有了,可以多引进网红美食店,让游客到此就可遍尝美食;可以举办非遗文化特色展,开设手工文创,带动学生游、家庭亲子游,让学生在玩中增长见识;可以在“二月廿二”前后几天举办文化踩街、舞龙、京剧越剧表演、人抬阁等活动;还可以适当保留老百姓日常必需的包子店、理发店、修钟表店、打铜店等老字号,让市民和游客有亲近感,感受到老街的风情和乐趣。

如何吸引年轻人来,可用新业态布局,市场化去运营,比如抓住年轻人喜欢拍照的习惯,开设汉服馆,配上化妆师,敷粉、施朱、画眉、点唇,穿上大袖衫,戴上金步摇……让女游客成功变身“公主”。再拍摄跟妆,角色扮演,让西青街的古建筑与汉服完美适配,一发朋友圈,会吸引各方点赞、打卡。

我们可以在聚合“人气”、融合“商气”与“文气”上作一探索,将历史文化、美食,用新场景、新潮流,新玩法来“唤醒”古老的西青街内在深厚的人气味、烟火味和文化味,营造出复古与前卫并存的时尚感,使人在时空编织中享受独特审美,以此提升西青街的商气、人气、烟火气,让西青街成为玉环人和外来游客生活休闲消费体验的新天地,特色美食探店打卡地,非遗文化参与体验地,文化旅游打卡目的地、玉环乡愁记忆的承载地!

愿每年二月廿二“会市”能在西青街重现,让“人从众”成为今后西青街的常态。

来源丨玉环发布




热门评论
打开无限玉环查看更多评论
热门推荐
玉环记忆:县城二月廿二会市 2024-08-18 09:29:36.0
杜年胜深入企业宣讲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并开展“大走访大调研大服务大解题”活动 2024-08-17 19:12:22.0
玉环工业有机更新进行时丨破除空间制约,产值再攀新高 2024-08-17 19:11:02.0
玉环工业有机更新进行时丨共享专员,颁证! 2024-08-17 17:22:48.0
作家笔下的玉环丨海边的悬崖书店 2024-08-17 13:45:59.0
我在玉环的日子丨“玉环有魅力有活力,让我感受到了包容与温暖。” 2024-08-16 21:23:04.0
“后浪”之城,予“后浪”之诚 2024-08-16 21:19:29.0
开始申请!每人3000元→ 2024-08-16 21:16:56.0
签约!玉环与温医大附一院再携手 2024-08-15 22:38:47.0
杜年胜主持召开市政府党组会议和月度工作例会 2024-08-15 22:38:22.0
没看够!下载个无限玉环呗!
无限玉环 有限时间 无限精彩 立即打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