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8月15日)
《农民日报》刊登
《浙江玉环:“新渔民”闯出“新蓝海”》一文
点赞玉环新一代的渔民
利用新技术、新模式、新装备
闯出了一片“新蓝海”
成为当地“新农人”的一抹亮彩
全文如下
↓↓↓
地处浙江东南沿海的玉环市,是全国14个海岛县(市)之一,因海而生,向海而兴。最近,记者在当地采访获悉,这几年,该市捕捞产量不断减少,但纵观整个渔业经济总产值,却在稳步向上。其中新一代的渔民引人瞩目,利用新技术、新模式、新装备,着实闯出了一片“新蓝海”,成为当地“新农人”的一抹亮彩。
刘敏强不算年轻,但在一众“船老大”面前,长相白净的他,透着一股书生气,让人很难相信他已年过半百。从小在海边长大,刘敏强却是个“旱鸭子”,从没下过海,也没跑过船,但合作社的渔民却说他是站在岸上的“舵手”。
刘敏强的真实身份是玉环市民主渔业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2016年,合作社进驻玉环市坎门街道的渔业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承担当时全省唯一的渔业“生产合作、供销合作、金融合作”三位一体改革任务,为广大渔民提供行政审批、渔业保险、金融服务等全生命周期服务。
虽然人在岸上,也不直接从事捕捞,刘敏强却总是凝望大海,想着怎样用服务推动发展,实现渔民增收。面对过度捕捞、产量锐减、质量堪忧等一系列困境,该如何解决问题?有一次,他想到了儿时的延绳钓。简单理解就是海钓,一根主绳多个钩,只钓大鱼、不伤小鱼,只不过不敌流网作业的快捷与高产,逐渐没落。
能不能将新老技术相结合?刘敏强带着大伙到处学技术,后来又集资了1500多万元,新造了5条绳钓鱼船,可试了半年就亏损近百万元。遇到挫折大家都想着放弃,就刘敏强坚持了下来,不断升级改造。终于在2018年的初春,一天钓上了1500多斤鱼。
成功后,刘敏强的首要想法并非闷声发财,而是广而告之,众多面临淘汰的老旧渔船由此新生。经过技术改良,单船平均年产值从200万元增加到600万元,渔民劳均分红从6万元增加到15万元,如今,绳钓鱼船在玉环足足有60多艘。
引进海捕虾烘干设备,是刘敏强又一得意之作。前些年,玉环多家陆上虾米加工作坊相继被关停,虾子无路可销。刘敏强脑瓜子灵光,建议把烘干设备直接装到船上,实现“零距离”提鲜。在他的推动下,名为“浙玉渔加99999”的海上加工船应运而生。
仅用28分钟,鲜虾变虾干,鲜度、成本等问题迎刃而解。后来,刘敏强充分发挥合作社党支部穿针引线的作用,又推动另外三艘“加工航母”的建成,让玉环市成为国内首屈一指的海捕虾海上加工中心。
与刘敏强相仿,“95后”许静媛虽不打鱼,却与万千渔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她接过父亲的鱼粉加工厂后,这些年,她的工厂逐渐转型为集饲用海洋生物蛋白制品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为一体的科技型企业。近年来,工厂不断加大技术改造投入和环保投入,提升国产鱼粉质量,去年工厂产值首度迈过10亿元大关,成了国内鱼粉鱼油行业的领军企业之一。
前几年,许静媛成立了海洋生物制品研究开发中心,目的就是运用生物工程技术开发高值化产品,提高海洋低值鱼资源综合利用率;后来,她推动建设食品级鱼油生产线和鱼蛋白菌肥生产线,每年投入百万元提升产品研发能力,日渐形成了产学研一体化的生物工程布局
在林昌宇记忆中,父亲初创业时,就是开着拖拉机到处收蟹虾壳。接手公司后,与老一辈不同,他将更多精力投入于品牌营销,创立了自有品牌,研发利用甲壳素生产的化妆品、医疗器械、保健品、药用辅料等。现在,旗下已有6个系列30多个品种,远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产品出口率达95%。
在玉环市农业农村水利局局长王海滨看来,产业转型升级中,打造和培育一批经营规模适度、管理水平高、发展效益好、服务带动能力强的“新农人”队伍十分关键。接下来,玉环市将践行“大人才观”,着眼于新型农业经营组织领头人、农村电商领头人和乡村美食领头人建设,围绕文旦、葡萄、盘菜和水产等主导产业,整合资源、构建平台、数字赋能、金融支持,不断发掘和壮大“新农人”力量,助力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
来源:农民日报
编辑:罗双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