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姨来了,阿姨来了。”近日,周卫芳和同伴们刚走进位于柯岩街道的自立残疾人庇护中心,就听到了一阵阵熟悉的招呼声。她们迎了上去,热情地回应对方的呼唤,现场的气氛温暖平和。今年50岁的周卫芳是柯岩巾帼志愿者的一员,每个月都会和同伴来庇护中心,为这里的托养人员开展免费的理发洗头服务。看着如今这番和谐的场面,人们可能很难想象志愿者们初次踏入此地时所面临的困难,以及他们为了克服困难所付出的耐心和诚心。
“我们志愿团队清一色都是妇女,在各处开展志愿服务,帮助残疾人、老年人等。2018年,我们第一次走进庇护中心,接触到了一批特殊的‘孩子们’。”回忆起过去的志愿服务工作,周卫芳感叹道。庇护中心内托养了25名智力残障人士,不同于残疾人和老年人,这些智力残障人士较难和常人沟通,面对陌生人非常惧怕,不是撒腿就跑,就是出言辱骂,让周卫芳等志愿者起初不知道该如何开展工作。
“刚开始确实有些不知所措。不过后来听工作人员说了,这些托养人员由于智力残障,虽然年纪不小,但有些智力只相当于三、四岁的小孩。”周卫芳说:“我们面对的只是一群孩子而已。有了这样的想法,他们的调皮我们也能接受了,也更希望能帮助他们。”周卫芳说,团队的初衷就是去助力一些弱势群体,如今家门口就有一群需要关照的人们,她们不会坐视不理。于是,志愿者们开始定期前往庇护中心开展志愿服务。
起初,志愿工作并不顺利。但慢慢地,志愿者们发现用语言很难和这些“孩子”沟通,不过通过手势和动作能够唤得他们的回应,于是开始尝试各种手势表达善意。慢慢地,托养人员放下了对志愿者们的戒备,双方之间的距离逐渐拉近。面对周卫芳等人的洗头、理发服务,托养人员也不再抗拒,反而积极和志愿者们互通,一起唱歌跳舞。“印象最深的是今年刚来庇护中心的一个姑娘,起初见到我们就跑,我们煮面条给大家吃,她也躲在角落里不出来。后来我们渐渐熟悉了,她见到我们来了,不但不跑了,还和我们打招呼。”志愿者们离开的时候,托养人员们还会跟她们说:“阿姨,欢迎下次再来。”
“去年由于疫情,我们的服务中断了几个月,结果来到庇护中心后,他们就说‘阿姨,你们怎么好久没来了。’”看到这一幕,周卫芳坦言曾鼻子一酸:“其实我们的想法很简单,就是希望尽自己所能,去帮助一些有需要的人。如今得到了他们的理解和感谢,我们很知足了。”她还说,虽然志愿者们平日里都有工作,大家利用挤出来的时间开展支援服务,但她们乐在其中,并会这样一直做下去。
来源:笛扬新闻原创
编辑:陈春艳
终审:范红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