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曾依山濒海,是绍兴农历八月十八观潮胜地。先民们世世代代以捕鱼为生,虽然不再听到惊涛拍岸声,却时常想起出海打鱼时的场景。这里就是马鞍街道大鱼山村,如今村里已经看不到家家户户打鱼的场景,但怀旧的村民建起了渔文化馆,村里的河道经过整治,水质提升,鱼虾成群,村里致力于打造以渔文化为主的特色旅游品牌,吸引游客前来吃鱼、赏鱼。
渔文化在这里留下深深印记
渔船,承载着大鱼山人的记忆。它曾经承载着村民与风浪搏击,如今一条渔船作为景观矗立在村口,成为村庄的标志。走进村内,墙上的墙绘无不描绘着捕鱼场景,令人处处感受到渔文化的气息。
去年,村里建起了渔文化展馆。展馆占地虽然不大,但展示的内容丰富。有原先村民捕鱼时用的渔船、捞斗、腰网、夜钓、癞钓等充满水乡本土特色的渔具,都是从原来的老渔民家中搜罗出来的,还有各种特色鱼类的图片展示。横格蟹、小梅鱼、鳗、海鲈鱼……由于地处河海交汇处,这里盛产各种小海鲜,小海鲜虽小,但经过简单烹饪后足以“鲜”掉食客的眉毛,是令人难以忘怀的特色美味。渔文化馆的建立在让村民和外来游客了解村史的同时,不忘大鱼山村人搏击大风大浪的拼搏精神。
捕鱼是老一辈人的乡愁,村里的老书记丁松盛写过一本名为《乡野耕心》的散文集,怀念小时候各种抓鱼的场景,尤其是抓潮头鱼,大潮将近之时,江面上出现一道白线,自远而来,气势恢宏,此时的渔民看准时机,跳入其中用网兜捕捞,然后迅速跳出来,可谓十分危险而又辛苦的捕捞方式。他对那时的场景记忆犹新,如今用文字记录描绘下来,成为大鱼山村独特的记忆,是留给后人珍贵的礼物。
河道变清,工业园带动村庄发展
在大鱼山村有5条河道穿村而过,最终汇入曹娥江上游的三江大河,曾几何时,河水因污染全部成了劣Ⅴ类水,过去的鱼虾不见了,河水时常发臭。为了治理好河道,以企业主凌关松等一批村工业园区内企业业主组建的“红商会支部”开展了河道治理,他不仅做好自己企业的环保工作,还带动工业园区的企业一起自律。村里还开展河道清淤、水草种植吸附富营养化物质等行动,凌关松经常出现在河道边,监督下河洗衣等不文明行为。在村干部和“红商会支部”的共同努力下,渐渐地清清河水又回来了,河中鱼虾成群,村民们拍手叫好。
大鱼山村东起老三江闸,与袍江工业区一河之隔,西至姚家埠闸,位于滨海工业区入口,柯海公路与迎宾大道从村中穿越,交通非常便利,如今村里建起了个私工业园,园区里有企业30余家,村民在家门口就可以打工挣钱,同时也带动了村集体经济增收。村里结合空心村改造,建成“望海公寓”。
渔舟已唱晚,鱼山待日出,如今的大鱼山村人,再也不用风里来、浪里去辛苦地出海捕鱼,捕鱼的记忆留在了老一辈人的记忆里,偶尔在心理激起一阵波澜,现在新一辈的大鱼山人用于开拓创新,勤勉奋斗,依靠拼搏海天、弄潮钱江的精神,唱响新时代的嘹亮渔歌。
来源:柯桥日报
编辑:张菁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