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
越桥有艺高之美。
曰形态,竹、木及石柱、石墩、石伸臂等梁桥,琳琅满目;折边、半圆、马蹄、椭圆、悬链线等拱桥,应有尽有;碇步、浮桥、吊桥、闸桥、廊桥、水门、水阁、纤道桥、避塘桥、梁拱组合桥等特种桥,风情万种。
曰雕凿,栏板、望柱与抱鼓,榫卯紧扣;亭、牌、碑与桥,浑然一体;龙、狮、鹿、麒麟、蝙蝠、鲤鱼等造型,栩栩如生;花草、云雷、绶带等纹饰,寓意祥瑞。
曰文书,名、联、诗、词、记,字字珠圆玉润;篆、隶、楷、行、草,个个堪作楷模。
曰景观,结构、布局与技术单象形式之美,可谓美不胜收;桥梁自身及与周边环境协调之美,恰似美女簪花。
绍兴漫长的桥史,形成了丰富的桥俗。
82
方言谐音,序桥数量。
一大木桥(方言中“大”有第一之意)、二凤仪桥(方言中“二”与“仪”同音)、三三脚桥、四螺蛳桥(方言中“四”与“蛳”同音)、五鲤鱼桥(方言中“五”与“鱼”同音)、六福禄桥(方言中“六”与“禄”同音)、七蕺山桥(方言中“蕺”与“七”谐音)、八八字桥、九酒务桥(“九”与“酒”谐音)、十日晖桥(方言中“十”与“日”谐音)。
八字桥(赵柠檬绘)
83
捐资建桥,立碑记事。
绍兴的桥梁,除官府组织建造的外,一般由地方族长、乡绅发起,群众集资建造而成。
桥建成后,多会在桥的相关构件上刻上年号时日、匠人姓名;也有请名人记叙建桥过程,在桥头专立石碑的,如陶望龄的《渡东桥记及铭》、徐渭的《史氏桥记》等。
这些铭刻碑记,既能教益时人,又能启迪后人;既有历史资料价值,又有文学艺术价值。
84
桥头立市,桥旁聊天。
在绍兴,桥梁建成后,桥头往往也成为水运的码头与陆路的结点,由此人员不断集聚,以至渐成街市、集镇,一些乡镇地名也相应而来,如柯桥、下方桥、谢家桥等。
绍兴人还喜欢在桥旁闲聊,因为这里人流量大,信息多,市面灵(方言,意为消息灵通),“天上天下,不如大善桥下”“游遍天下,不如东浦大木桥下”等谚语,正是这种现象的写照。
85
建桥设亭,廊桥结合。
绍兴的很多桥都建有桥头亭,八角的、四角的,五花八门。
这些亭,主要供行人憩息、赏景、避雨、躲风,有的还配有碑、联、额等,兼具增闻益智的功效。
更有意思的是,还有在桥上建亭、廊的,既节约了土地,又丰富了桥的功能。
绍兴人的创意水平,由此可见。
桥上建亭,可驻足赏景
86
取名讲究,寓意深刻。
绍兴人对于怎么建桥很讲究,对于给桥取名也很讲究。
总体而言,给桥取名的寓意,不外乎吉祥如意,如太平桥、安宁桥、称心桥、万福桥、进禄桥、万寿桥、长生桥、永和桥、广济桥、保善桥等。
这些吉祥如意的名字,既反映了绍兴人的聪明智慧,也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87
建管并举,庙庵护桥。
绍兴不少桥的旁边,往往同时建有寺庙庵堂,作为桥梁的配套工程。
这些寺庵,不同于其他寺庵的一大职能,是管理建桥所余的资金等,并与日后的香火钱结合在一起,用于桥梁的日常维护与管理。
放眼长远、不只顾眼前,系统谋划、不简单从事,举一反三、不就事论事,这正是绍兴人行事之高明所在,也是诸多古桥保存并沿用至今的一大法宝。
88
我国城桥魁首八字桥。
位于绍兴古城内的八字桥,架于三河交汇处,以两桥相对而斜、状如八字而得名,至少已有800年的历史。八字桥至今完好,并可正常通行。
八字桥是我国桥身有文字标志的最古老的城市桥梁,堪称城桥之魁首,并由此而成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世界文化遗产。
同样架于三河交汇处而又保存完好、仍在使用的,还有绍兴城南栖凫村的三接桥。该桥建于清末,一桥通三岸,桥面呈“丫”字形,姿态自然,意趣横生,现为绍兴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89
绍兴现存最早最长的立交桥。
位于绍兴古城内的广宁桥,有专家研究认为建于唐代,是绍兴现存最早、最长的七折边拱古代立交桥。广宁桥上通行人、车马,下通船只、纤夫,目前仍然完好无损,甚至连汽车都还在通行。
如此建筑质量,堪称一大奇迹。
90
嘉绍大桥获世界桥梁界的“诺贝尔奖”。
嘉绍大桥因大桥与大海、大潮完美融合的结构设计,于2016年荣获第32届国际桥梁大会古斯塔夫·林登少(GustavLindenthal)金奖。
嘉绍大桥为杭州湾跨海大桥,南起绍兴上虞,北至嘉兴海宁,2008年12月14日开工,2013年7月19日通车,全长1014公里,桥面宽405米,双向8车道,设计时速为100公里,系世界上最长、最宽的多塔斜拉桥,是桥乡绍兴的又一大杰作,是绍兴“接沪”的一大捷径。
如果说水乡必定成桥乡是一个历史结论的话,那么,佳水必定育佳酿,是又一个历史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