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1
一代儒宗、千秋风范马一浮。
马一浮祖籍今绍兴市上虞区东关街道长塘后庄村,博古通今,学贯中西,是一代儒宗、书法大家。
绍兴自古多文人,文人自古重风骨,不畏惧权贵,不计较利禄,坚守自己的做人原则,这是他们的共性。马一浮便是这样的一位硬骨头先生。抗日战争期间,孔祥熙母亲去世,先后两次派人请他写墓志铭,他均予回绝。孙传芳以东南五省联军统帅身份前去拜访,也遭拒绝。
282
大科学家竺可桢。
竺可桢是今绍兴市上虞区东关街道人,是我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他的人品、精神、学术,是当今社会的至宝。
有人议论,当今社会红尘滚滚、人心浮躁。先生倡导、践行的“只问是非,不计利害”的“求是精神”和“一丝不苟”的座右铭,正是医治这一社会病的良药。
有人猜测,“钱学森之谜”的谜底究竟是什么。先生丰富的教育思想,正是揭开这一谜底的最好途径。
有人感叹,气候变化,可奈之何。先生有关气候的一系列著述,正是为人们指点了迷津,指明了方向。
竺可桢从1936年起任浙江大学校长,时间长达13年之久。他创立的“求是”校训,是浙大永远的校训。他在抗日战争期间,组织领导的可歌可泣的浙大西迁与东归,既保存了浙大的实力,又培育了与民族同呼吸、共命运的浙大精神。他注重科研,扩充院系,培植校风,为浙江大学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大学,奠定了历史性基础。
283
我国第一份三峡开发报告的发布者宋希尚。
嵊州人宋希尚,1917年毕业于南京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曾赴美留学,在考察德国、法国等国的水利建设后归国,任国民政府交通部扬子江(即长江)水道整理委员会委员兼工程处长。
20世纪30年代初,宋希尚与人组成我国第一支长江三峡勘测队,随后又联合发布了我国第一份有关三峡开发的报告——《扬子江上游水力发电勘测报告》。
今日长江三峡的保护开发利用,实有宋希尚们的一份基础性功劳。
284
汤日新政绩日新。
汤日新于民国期间,两度出任绍兴县县长。在5年多的任期中,汤日新清廉自守,组织重修三江闸和汤公祠,支持整顿、扩充养老所、育婴所、施医所,创设平民习艺所,拓宽街道,浇筑柏油马路,发起在轩亭口树立秋瑾纪念碑,在府山上建风雨亭,手书《风雨亭记》并刻石立碑,还倡议创办私立绍兴中学(今稽山中学),是位惠政颇多的好官。
285
贺扬灵重文教。
贺扬灵在民国时,曾任绍兴县长与署设绍兴的浙江省第三区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在任上,他积极组织抗日,扫荡黑恶势力,更是十分重视文化工作,使之更好地感化引导民众。
他在越王台兴建集合聚训馆,修葺大禹陵、整理贺秘监祠以奉祭,重修纪念秋瑾的风雨亭,手书“古越龙山”“唐宋名人摩崖石刻处”以保护龙山的历史文物,创作《保卫大绍兴》等抗日流行歌曲,创办抗日“战旗剧团”,主持在香炉峰顶镌刻由徐生翁书写的《心经》为黎民超度苦厄,辑、校、译、著《古诗十九首》《元代奴隶考》《祀禹录》等多部作品,还题写“浩然正气”匾额悬于杭州岳庙。
贺扬灵在修葺历史古迹、关注教育事业、支持重刊旧志等诸多方面的政绩,惠及当时,流芳至今。
286
刘文西绘制百元人民币毛泽东头像。
绍兴嵊州籍大画家刘文西,长期生活在陕北黄土高原,并以此为创作题材,形成了“黄土画派”。他的《在毛主席身边》,栩栩如生般展示了领袖风采。第五套人民币上的毛泽东头像,便是他于1997年绘制而成的。
287
40年做一件事的张杰先生。
绍兴杰出乡贤、旅港爱乡楷模张杰先生,2017年已有90高寿。从1978年开始的40年间,张杰先生持之以恒地做了一件事:省吃俭用,爱乡资学,累计捐赠1500余万元。
张杰先生只是一位做过小生意的小老板,他以40年的言行告诉人们,爱乡是一种内心之举、自觉之为;捐赠不在于数字大小,贵在力所能及;助学是至善之举、至美之德。
愿张杰先生好人好报,健康长寿!愿张杰精神广为传播,发扬光大。
288
绍兴师爷。
在清代近300年的政治舞台上,活跃着一个十分特殊的幕僚群体。
他们虽然没有被列入清朝政府的官员序列,却几乎遍及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府衙门。
他们虽然都不是朝廷命官,却几乎主导了大清王朝地方政府乃至整部政治机器的运转。
他们虽然已经销声匿迹了一百年,却声名绵延,其思想、其精神、其行为,至今仍余音袅袅、不绝于耳。
这个特殊的幕僚群体,就是时人已广泛称呼、今人亦不改其名的绍兴师爷。
289
师爷是一种尊称。
类似于师太公这种称呼,师爷或许就是老师的爷爷的简称、尊称。老师,是知识、文化、水平、本领、素养的化身。老师的爷爷,当更有知识、更有文化、更有水平、更有本领、更有素养,不是说“姜还是老的辣”吗?
师爷队伍里面,绍兴人出道最早,地位最高,数量最多,名声最大,他们既是清代幕僚业的开辟者,也在很大程度上自然而然地成了垄断者,成了师爷的典型代表、形象大使、代言人物。所以,在师爷面前冠以绍兴,称之为绍兴师爷,是名正言顺的。
290
“无绍不成衙”。
“无绍不成衙”这句谚语,在清代十分流行。这里的“绍”,是指绍兴师爷;这里的“衙”,是指官府衙门。
清代经学大家梁章钜在其《浪迹续谈》卷四中记载,当时绍兴师爷与绍兴话、绍兴酒在全国各地“三通行”“横行各直省”。这“通行”“横行”,是绍兴师爷地位、作用、影响的最好说明。
绍兴师爷,责任重大,他们通常主要负责三件事。第一件,负责文牍工作,相当于今日办公室主任、秘书长之类的工作,因而称作文牍师爷。
第二件,负责钱粮工作,相当于今日经济、财政、税务部门的工作,因而称作钱粮师爷。
第三件,负责刑名工作,相当于今日公安、法院、检察院等政法机关的工作,因而称作刑名师爷。
这三件事,如汪辉祖师爷所记载的那样,小的州县由二三人兼理,大者则有十余人分工负责。
这三件事,是一个地方衙门最关键、最核心的三件事,而它们都是由绍兴师爷来负责处理的,可见绍兴师爷肩上的责任有多大,担子有多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