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1
绍兴的摩崖碑版。
绍兴的摩崖题刻,琳琅满目,源远流长;碑版勒石,俯拾皆是,遐迩闻名。
观其作者,帝王将相,乡牧里吏,蟾宫折桂,点缀其间;志士仁人,骚人墨客,草野隐逸,丛集于内。
察其文辞,歌功颂德,抒写心志,概述生平,应有尽有;弘佛扬道,恭录祭祀,告示民众,不一而足。
究其形式,寻丈巨碑有之,盈尺小碣亦有之;精雕细琢有之,粗凿犷刻亦有之。
考其法书,篆隶真草,诸体杂陈;古拙朴讷,若痴若稚;俊逸洒脱,龙飞凤舞。
诚可谓吉光片羽,皆可宝也。摩崖碑版,可补档案之不足,证文献之真谬,赏书法之多姿,知乡史之兴替,益后世之教化,实在是价值连城、意义非凡的。
342
清代书家多擅碑。
山阴人杨宾,8岁能作擘窠书,所书圆韵自然,著有《金石源流》和书法论著《大瓢偶笔》。
会稽人赵之谦,书、画、篆刻均卓绝一时,篆刻多融碑意于其中,魏体书法姿态百出,为时所重,与老乡任伯年、吴昌硕并称清末三大画家。
会稽人陶濬宣,是东晋陶渊明45代孙,每临一碑,辄至数千百遍,自幼无一日间断,暮年仍不辍寒暑。大政治家、书法家翁同龢深服其书法,派人持手书相邀,信内写明“免去官礼,彼此轻衣小帽相见”,真是毫无架子,礼贤下士。大政治家、学问家梁启超,对其魏书极为推崇。
343
碑帖相融的源头。
绍兴是以王羲之为代表的帖派书法的发源地,清代绍兴碑派书家的异军突起,堪称奇迹,意义非凡,意味着碑帖相融已成书法发展的趋势,碑帖兼善书家的涌现已成历史的必然。
于此而言,则绍兴在中国书法史上又开了一个好头,成了碑帖相融的源头。
自清代中后期碑派书法高潮兴起后,绍兴也不乏从碑者。除杨宾、赵之谦、陶濬宣外,继之而来的魏馘、吴隐、杜泽卿、顾燮光、鲁迅、徐生翁、周庸村等,似乎已经形成了这碑帖相融的势头。当今的少壮派肖慧与娄东昇,气养山阴,心游龙门,称得上碑派新家。
这就说明,不管是帖还是碑,作为书法,其基本的规律是相通相融的。
344
任氏一门,画坛半壁。
任氏一门,英才辈出,占了有清一代画坛的半壁之多,成为艺坛奇观。
任熊,山阴人,工书善画,长于人物,造型古硬,敷色鲜艳,富有装饰意趣。
熊子预,继承家法,亦善山水人物。
熊弟薰,工画,尤长人物、花鸟,著《十八应真图画谱》,所作《人物扇》藏于故宫博物院。
任颐,字伯年,幼从族叔熊学画,并得父鹤指授,后又从薰学画,擅花卉、翎毛、山水,尤工人物,为“海上画派”代表之一。
颐女霞,善画人物、花卉,所作《松下泛舟图》存日本。
颐子堇,亦善画。
345
清代书坛多巾帼。
清代绍兴文艺界的一大奇特现象,是不乏女中俊才书家。
王瑞淑,是才情烂漫、忠君爱民的文学家、书画家王思任之女,每每挥毫,不让须眉,是位诗、文、书、画的全才。
陈道蕴,是陈洪绶之女,工画,亦善书,尤擅小楷,精致绝伦,名闻越中。
吴净鬘,陈洪绶之妾,工书、画,笔致妍丽,清代词人、学者朱彝尊称“皆入妙品”。
上虞人徐昭华,号兰痴,善丹青,尤工楷隶,府中父友毛奇龄称其“书传王逸少,画类管夫人”。
会稽人商婉人,精楷书,清初杰出诗人、文学家王士在《香祖笔记》中,称其“工楷法”。
山阴人周巽,精绘画,工书法,著有《须曼阁小稿》。
山阴人金礼嬴,幼娴翰墨,志趣高远,书、画皆精,妙夺古人。
清代越中多才女,是越地书风劲吹、书香弥漫的一大标志,也是越地得开放风气之先的一大标志。
346
书乡重书教。
在所有的艺术门类中,书法恐怕是最具中国特色的。
书法的延续,是中华文明延续的一种方式,而青少年无疑是承载这一延续的主要对象。
书法有利于青少年锤炼良好品行,培养创造精神,促进身心健康。
为了使书乡后继有人,使书艺代代相传,绍兴县(今绍兴市柯桥区)于2004年在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开设了书法教育课程,开创了全国的先河。
为了保证教学质量,绍兴县还专门编写了9册《书法》教科书,于2004年8月由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这在全国也是首例。
这一年,还在书法圣地兰亭,创办了中国第一所书法艺术大学——兰亭书法艺术学院。
347
兰亭书法节。
1985年1月24日,绍兴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郑重地做出了将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当年王羲之与41位亲友在兰亭雅集的日子,作为绍兴市书法节的决定。
此后,每年的书法节,都成了市民的节日、书艺的盛会。沙孟海、赵朴初、启功、沈鹏、张海、苏士澍等,在兰亭这个书法圣地,留下了诸多墨宝。
竹茂林幽,景胜人悠。赋觞咏、鸣鹿呦呦。骋怀方泽,游目平畴。贵适天地,乐山水,写春秋。华夏荑柔,文字如舟。懒书艺、馨播神州。兰亭遗韵,翰墨风流。可观宇宙,展襟抱,任悠游。
三月初三惠风舒,四十二贤多雅趣。崇山茂林映清流,峻岭修竹观天宇。游目骋怀寄逸兴,列坐其次吟诗曲。而今书圣已远去,难忘仍是《兰亭序》。
绍兴对中华文化的贡献,除了书法,还有很多,如成语典故等,可谓不胜枚举。
348
源自越地与越人的成语典故。
山东教育出版社于1984年12月出版的李毓芙选注的《成语典故文选》(修订本),收录了从先秦到清代的1383篇文章,也就是1383个成语典故的原文、出处,其中与越地、越人直接相关的有89个,占了64%,这实在是一个不小的比例。
349
卧薪尝胆。
卧薪尝胆,作为一个成语,最早出现于北宋苏轼的《拟孙权答曹操书》;作为一个典故,则是对越王勾践励精图治、改革图强,转危为安、反败为胜,承前启后、成就伟业精神的高度浓缩。
这个充满褒奖、渴望成功的成语典故,影响、教育、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不仅如此,它更是一个人、一个地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不甘落后、力图振兴的内在动力与文化基因。
350
柳暗花明。
这个成语,出自陆游的诗《游山西村》,其中有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垂柳浓密,鲜花夺目,这无疑是繁花似锦的春天景象。成语所比喻的,正是在困难中遇到了转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