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1
诸暨是千年古邑,多忠信之人,有物产之饶。
说到诸暨地名的由来,还真的很有意思。一种说法,如《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十六所言,“界内有暨浦诸山,因以为名”。
另一种说法,称禹在会稽大会诸侯,驻跸于此,爵有德,封有功,因定此地为诸暨,意即天下诸侯到达驻留议事之所。
还有一种说法,相传上古神农氏大臣诸稽尝至此,后遂以诸稽名其地,并演称为诸暨。
432
古老地名受重视。
2015年,绍兴市公布了第一批全市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其中绍兴老城区10大类59个具有重大文化遗产价值的现存老地名,成为保护的重点。
名山胜水类,如府山、投醪河;街巷里弄类,如和畅堂、仓桥直街;水城桥梁类,如拜王桥、宝珠桥;城门古塔类,如迎恩门、大善塔;祠堂寺院类,如贺秘监祠、龙华寺;亭园楼阁类,如越王台和越王殿、沈园;遗迹遗址类,如西施山遗址、清白泉;泉井池沼类,如北海池、墨池;会馆店铺类,如布业会馆、钱业会馆;宅院府第类,如吕府、青藤书屋。
这些古老的地名,像一张张金色的名片,向你介绍着它久远的历史、厚重的文化。
433
绍兴涉水地名多。
绍兴是典型的江南水乡、东方水城,连地名也充分体现了水的特色,海、江、河、湖、荡、池、浦、渚、沿、汇、泾、渎、洋、浜、渡、泽、潭、湾、港、溇等三点水偏旁的单字,在地名中占据了最大的比例。
以《绍兴县地名志》为例,光是地名中带三点水偏旁的自然村就有545个,其中带“溇”字的多达343个。
这些地名,既反映了水乡水城的自然风貌,又充满了爱水护水的人文情怀。
434
绍兴多水鹅喜水,越人爱鹅多养鹅。
绍兴有很多姓“鹅”的地名,如鹅行街、鹅鸭桥、鹅湾坂、鹅池溇、鹅池、鹅湖、鹅泾、鹅港、鹅井等等。
听到、看到这些地名,不由使人穿越时空,想到旧时的绍兴,白鹅大摇大摆、踏泾走巷、穿村进户的有趣景象。
435
典出名人的地名。
“名士乡”,是毛泽东主席对绍兴的赞誉。绍兴的很多地名,典出历代名人,是对“名士乡”的极好见证与诠释。
与六朝前名人相关的,有典出春秋政治家范蠡的范蠡路、范蠡广场,典出春秋美女西施的苎萝山、容山、西施山路,典出汉代名臣朱买臣的张马桥与张马弄、汲水弄与覆盆桥、仰盆桥与望郎桥,典出鉴湖之父马臻的马臻路、鉴湖前街、跨湖桥,典出书圣王羲之的西街、笔飞弄与笔架弄、题扇桥、躲婆弄、金庭观。
与唐宋名人相关的,有典出四明狂客贺知章的学士街、至诏湾、贺秘监祠,典出大书法家李邕的北海桥、北海桥直街,典出南宋名将李显忠的武勋坊,典出爱国诗人陆游的梅园弄、香桥、春波桥、春波弄、快阁路。
与明清名人相关的,有典出儒圣王阳明的王衙弄、碧霞池、假山弄、船舫弄,典出明朝贤相谢迁的大园弄、谢家湾头,典出明朝名臣朱赓的和畅堂、白衙弄,典出清代藏书家、金石学家杜煦、杜春生、杜丙杰的兴文桥、杜家弄。
与现代名人相关的,有典出鲁迅的鲁迅路,典出大数学家陈建功的建功路,等等,不一而足。
这些地名,象征着绍兴的名人辈出,更表明了绍兴人的知恩图报、感恩戴德,见贤思齐、求贤若渴。
436
典出帝王的地名。
绍兴古城,有诸多与帝王相关的地名。如典出大禹的涂山路、凤林路,典出越王勾践的投醪河、纺车弄,典出秦始皇的山阴路、都亭桥、秦望山、刻石山,典出唐玄宗的唐皇街、开元弄,典出唐僖宗的祥符弄,等等。
在众多与帝王相关的地名中,典出吴越国王钱镠的地名特别多,有昌安街、前观巷、后观巷、拜王桥、凰仪桥、月池坊、观音弄、钱王祠前等。
这些地名,证明了爱民者民恒爱之的真理,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称得上是历史的活字典。
437
南宋朝廷与绍兴地名。
绍兴的很多地名,与南宋朝廷相关。这一方面,是因为绍兴曾经是南宋事实上的初都;另一方面,是因为绍兴后来是南宋事实上的陪都。
大树江与大树江路,源于宋高宗赵构当年在此缘木渡江、化险为夷、脱离金兵追杀的故事。
会龙桥与玉龙桥,与当了40年皇帝的宋理宗赵昀于此生活、发迹有关,是“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真实版。
东大池与东大池前,则因宋理宗的同母之弟、宋度宗赵禥之父、福王赵与芮所建府中的东大池而得名。
攒宫,虽曰“攒”,但事实上是一座永久性陵园,俗称“宋六陵”,安葬着以南宋帝后为主的七帝七后。
438
宋代后妃与绍兴地名。
历史上,不少皇室后宫嫔妃与绍兴有着密切的关系。如大禹妻子女娇、勾践夫人等。南朝梁敬帝母夏太后、唐穆宗王皇后、宋宁宗杨皇后、宋度宗全皇后等,都出生于绍兴。
特别是绍兴有不少的地名,典出宋代后妃。绍兴方言中,“相”与“向”同音,相家弄,即因北宋神宗向皇后临越时曾泊舟于此而得名。
香粉弄,是南宋时专门为皇宫后妃制作胭脂香粉的地方。
石门槛,原为绍兴妇科名中医钱氏的世居之地,因钱氏曾为宋高宗宠妃治愈妇疾而扬名。
凤仪路,因宋高宗的后宫嫔妃们当年常经此处而得名。
宫后弄,因这里是宋理宗母亲全氏的娘家而得名。
所有这些与名人相关的地方,亦可谓地以人名、地以人贵了。
439
官署成地名。
绍兴古城的不少地名,与历史上的官署相关。这些地名,信手拈来,信口而成,代代相传,是越人智慧的体现,也是越人敬畏官府、相信政府这种民风的反映。
《越绝书》卷第八载:“官渎者,勾践工官也。”说的是官渎这个地方,早在2500多年前的越国时期,就设置了管理手工业的官署“工官”。人们后来因此而将其边上的河渎,称作官渎。今又因绍兴方言发音,讹作官渡。
草藐弄这个地方,隋以前“在州域外。俗谓征税之所为貌,以在郊,故名草貌”。今日之“藐”,始于民国之时,或为“貌”之误。
古城内的县前街,因旧时会稽县衙曾在这里而得名。
司狱使前这个地名,是因为宋时,负责管理监狱、察理狱囚事务的官署司理院位于此。明、清时,司狱司仍设于此,故而得名。“使”与“司”,绍兴方言同音,故俗称司狱使。
440
“酒缸”的历史见证——酒务桥。
绍兴古城内的酒务桥这个地方,因宋代曾在这里设置管理酒类事务的官署“都酒务”而得名,是绍兴“酒缸”的一大见证。
在城中设置这样的专门机构,既是越地悠久的酿酒业发展的必然,也是当时酒业兴盛的反映。
其实,古城内的投醪河这一名字,也是因越王勾践当年在此投醪劳师而得来的。
诸如此类的地名及建筑,既留下了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手工业发展的印记,也留下了城市发展的印记,是绍兴作为黄酒故乡的历史标志,也是绍兴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历史标志,具有至高无上的意义与无与伦比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