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清湾,南北长47公里,东西宽15公里,海域面积469平方公里,陆岸线长220多公里,滋养着乐清、温岭、玉环、洞头四地。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献礼新中国75周年华诞,环乐清湾四地融媒体中心携手,开启一场跨越地域和历史的回访。共贺盛世,共绘未来。
在位于坞根镇乐清湾东北角的国家能源集团龙源电力浙江温岭潮光互补智能电站,约2000亩的水面上,安装了18.5万块光伏发电组件。放眼望去,一排排深蓝色的光伏板鳞次栉比,在阳光照射下,正源源不断地产生绿色电能。这是我国首座潮光互补型光伏电站,也是我国首次将太阳能和月亮潮汐能互补开发的创新应用。
2022年5月30日,温岭潮光互补智能电站实现全容量并网发电。
2024年8月24日,累计发电量突破3亿度。
潮光互补,顾名思义,就是综合利用太阳能光伏与月球引力产生的潮汐能。该电站依托中国首座双向潮汐电站——温岭江厦潮汐试验电站建设而成。1980年5月4日,江厦潮汐试验电站正式投产发电,应用了我国第一台自行研究、自行设计、自行制造、自行安装的发电机组。而当时江厦潮汐试验电站之所以选址在乐清湾,正是因为乐清湾蕴藏着丰富的潮汐能资源。据介绍,潮汐电站应建造在潮差大的地方。列举的7个世界上著名的大潮差地区中,最大的是加拿大芬地湾,为19.6米,而江厦电站所在的乐清湾居第七,为8.39米。
温岭潮光互补智能电站
而如今的温岭潮光互补智能电站合理利用库区闲置土地资源,在电站外河道上安装光伏区,继而与潮汐发电形成互补型电站,开创了潮汐与光伏协调、“水上水下齐发电”的新能源综合运用新模式。在提高总体电量输出的同时,也可通过控制潮汐发电的时段和功率,有效平抑光伏发电波动,提升电站输出电能品质,最大化实现海洋资源开发利用。
据了解,温岭潮光互补智能电站总装机容量100兆瓦,年均发电量可超1亿度,可满足约3万户城镇居民一年的家庭用电需求。与同体量火电站相比,每年可节约标准煤31654吨,减少排放二氧化碳84479吨。
另外,潮光互补电站不只能发电,它还有一个巨大的“充电宝”,就是配套建设的5兆瓦时储能设备。利用储能系统能量的充放电置换,以及毫秒级的功率快速响应特征,可有效保障发出来的电稳定安全地并入电网。
此外,电站开发建设了生产数字化平台,建立风光设备健康预警模型,利用AI智能诊断等技术,实现无人机一键巡航、故障定位、报告分析等功能,可快速远程诊断,可实现少人值班、无人值守。
沿着红色的橡胶跑道向前迈步,两边是宽阔的湖面、碧绿的草坪、多彩的树木……在这里,运动成了一件赏心悦目的事。昨日清晨,长跑爱好者刘胜像往常一样,到家附近的清和公园慢跑锻炼。公园里,刚经过秋雨冲刷的景色,显得更加清新可人,像刘胜一样在这里慢跑、散步的市民络绎不绝。
“推窗见绿,开门见景,这里如今是乐清城区环境最好的居住地之一!”刘胜指着公园附近的住宅区笑道。顺着他的目光向四周望去,绿翠环绕的公园边,高低错落的住宅楼鳞次栉比,不远处,辽阔的乐清湾海面波光粼粼,依海而居、和谐共融的画面展现在眼前。
湖心小岛上的清和书苑
曾几何时,这里还是一片荒凉的滩涂。20来年前,乐清滨海新区规划出炉,城市框架逐渐拉开。随后的十几年里,乐清市体育中心、清和公园、乐清总部经济园以及中小学、农贸市场、商业楼盘等纷纷建成投用,这片区域逐渐成为滨海现代都市中心区与现代化风貌展示区。
这几年,乐清制定出台《“醉美之城·幸福乐清”强城行动三年计划》,胜利塘北片未来新城建设蹄疾步稳,滨海大道等重大交通工程稳步推进,盐盆山城市大阳台惊艳亮相……城乡升质、精彩蝶变,正化作越来越多的鲜活场景,一幅融温提级、环湾协作、山海共联的城乡画卷跃然眼前。
“以前,靠海的居民向往搬去位于内陆的城区,如今,大家喜欢住到海边来。”刘胜笑道,吸引大家的,不只是越来越好的环境,还有更高品质的文化生活。在清和公园景观深处的湖心小岛,古朴优雅的清和书苑坐落其间。这个被市民誉为“离大自然最近的书房”,凭借独特景观轴设计理念,将山、水、小岛和城市连接起来,融阅读休闲、家庭亲子、数字未来和网红打卡等功能于一体。书苑还跨界融合推出了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
在乐清湾畔,这样的公共文化空间还有不少,将书苑与露营咖啡等潮玩相结合的观潮书苑、首个融入未来社区元素的曲水书苑、引入健康生活理念的望港书苑……自然美景和人文魅力交融,交织出生态和文化美美与共的幸福画面。
10月起,玉环漩门湾国家湿地公园又开始迎接远道而来的候鸟客人。作为这里的专职护鸟人,陈严雪不是在检查湿地里的监控线路、摄像头,就是在为维护候鸟生境奔波,赶在候鸟集中来访前,为它们营造一个水草丰盈、食物丰富、和谐安逸的栖息“驿站”。
翻开地图,身处乐清湾东岸的玉环,境域内有一条狭窄的海峡——漩门湾,玉环漩门湾国家湿地公园便坐落于此,依乐清湾而建,湖海相连,风光独特,四季风华。
作为“中国最佳生态湿地”之一,玉环漩门湾国家湿地公园总面积31.48平方公里,其中湿地面积21.2平方公里,是“东亚—澳大利亚”候鸟迁徙路线上的重要补给中转站,每年都吸引着数万只候鸟过境停歇。
从曾经的汪洋大海到后来的荒芜滩涂,再到如今的“候鸟天堂”,这生机来之不易。
玉环漩门湾国家湿地公园
早在2013年,玉环便致力漩门湾湿地生态环境修复,并依托治水组合拳,从源头上消除污染隐患,使湿地的水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同时,玉环在湿地核心保护区内启动“水鸟栖息地改造”工程,通过鸟类生活环境营造、栖息地生态放流、隐蔽廊道建设等,提升鸟类栖息地的生态环境质量。
“我们已累计投入1.2亿元用于湿地生态修复工程,努力让湿地兼具近海与海岸湿地、河流湿地、沼泽湿地、人工湿地四大类的特征,形成东南沿海典型的海岸湿地生态系统。”陈严雪说。
越来越多的候鸟,南飞越冬途中选择在此歇脚栖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这里变得具象化:鸟的种类由建设初的125种增加至310多种,东方白鹳、黑脸琵鹭、卷羽鹈鹕、黑鹳等“稀客”身影越来越常见,特别是濒危鸟类黑脸琵鹭栖息数量连续几年达全球种群的1%,停留时长达6个月。
“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改善环境,让鸟类在这里繁衍生息。”陈严雪笑着说,如今,玉环漩门湾国家湿地公园已成为全国最大的野生黑嘴鸥栖息地和全球濒危珍稀鸟类黑脸琵鹭越冬区之一,入选全国首批789处陆生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名录,入选“全国鸟类监测保护环志示范站”建设计划。未来,会有更多的鸟类来到这里、留在这里。
“过去村里的环境不太好,海滩边都是各种淤泥与石头,村民靠打鱼为生,但现在可不同了,游客变多了,我们在这开起民宿,日子也越过越红火。”这是洞头韭菜岙沙滩附近村民这几年来最大的感受。
这一巨变发生在2016年,洞头入选全国首批“蓝色海湾”整治试点单位之一,通过实施“蓝色海湾”整治项目,利用生态“杠杆”撬动了产业崛起、海岛振兴,让海岛群众换了一种方式“靠海吃海”,走出一条既彰显海韵、又留得住乡愁的绿色发展道路。
“通过人工回填沙,韭菜岙沙滩整治项目修复岸线长度663米,沙滩岸线修复回填沙量约11万立方米,卵石滩岸线修复回填卵石量约1.12万立方米,形成沙滩面积5.86万平方米的完整地貌单元沙滩。”洞头区蓝色海湾整治行动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李昌达告诉记者。
洞头韭菜岙沙滩海上运动
将“黄沙变黄金”是这片沙滩的生动写照。每到假期,沙滩上人头攒动。在这片沙滩上,除了玩沙、拾贝,游客们可以租一艘快艇,在海上畅游,感受与大海的美好邂逅;也可以在沙滩上搭起帐篷,享受一次难忘的露营之旅;还可以参加沙滩运动,感受海洋的激情和活力。在这里,每一个瞬间都充满了欢乐与惊喜。
而惊喜的不只游客,通过韭菜岙项目示范带动效应辐射,围绕10个修复沙滩区块,形成15个民宿村集群,村户均年收入超15万元。通过“政府修复+村企共建”的模式,带来了“网红”效应,旅游旺季日均游客接待量更是高达2万人次。
“我们将这片海域进行规划,在白天,游客们可以体验帆船、桨板,领略洞头的百岛景色。而夜晚,我们将洞头各种民俗故事进行演绎,以一场烟花秀与飞人表演让游客们沉浸其中,感受洞头的文艺之美。”洞头木心合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杨森权告诉记者。
韭菜岙沙滩烟花秀
“水清、岸绿、滩净、湾美、物丰、人和”的海上花园美丽景象正在这儿徐徐铺开,更是实现了“一个沙滩带火一方经济”,带动大批渔民“洗脚上岸”。20多年来,洞头人始终将“海上花园”背后凝练的生态优势、山海资源优势,作为贯穿洞头规划发展的立足点,推进全域治理、全域保护,探索出了一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的独特路径,奋力书写着“海上花园”的华美篇章。
编辑:罗双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