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清湾,南北长47公里,东西宽15公里,海域面积469平方公里,陆岸线长220多公里,滋养着乐清、温岭、玉环、洞头四地。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献礼新中国75周年华诞,环乐清湾四地融媒体中心携手,开启一场跨越地域和历史的回访。共贺盛世,共绘未来。
身残志坚的他,这样带领村民共富
捞鱼去了!杨济旭一瘸一拐地登上小船,用一双粗糙的大手驾驶船只前往养鱼场。每天的第一批鲈鱼,要趁早运往周边批发市场。
这片海属于乐清湾,在温岭市坞根镇东门头村的西南方。捞鱼结束时已是日出时分,返程途中,杨济旭迎着朝阳,目光向前。这一刻,他似乎忘记了右腿的疼痛。
杨济旭正在打理鱼塘。
杨济旭出生于1977年,是坞根镇下楼村人,患有先天性髋关节脱位。
2000年,在外工作多年的他,因为身体原因回到了老家。他家附近的东门头港洋流流速适中、盐度适宜,很多渔民在这里养殖鲈鱼,出口韩国等地。恰逢坞根镇政府大力发展水产养殖业,在亲戚的帮助下,杨济旭也养起了鲈鱼。
万事开头难,杨济旭身上却始终有着从零开始的勇气。
一开始,由于技术和资金短缺,鱼苗成活率仅五六成。他努力自学,向专家请教,向老养殖户讨教经验,参加各种学习培训,潜心“修炼”养殖技术。没过几年,他便成为行业中的佼佼者。
2006年,杨济旭和其他养殖户一起成立了温岭市绿洋水产开发有限公司。出于对杨济旭的信任,养殖户们纷纷推荐他担任公司负责人。
多年来,杨济旭不断创新养殖技术,以提高鲈鱼的产量和品质。同时,他用配合饲料替代幼杂鱼投喂,应用海水网箱底增氧水质在线监测技术,按照统一的养殖管理制度、无公害养殖技术进行标准生态高效养殖。“对于摸索出来的新技术,杨济旭从来不藏着掖着,乐于和我们分享,推动了养殖业的发展。”一名养殖户告诉记者。
这几年,杨济旭的鲈鱼养殖基地获评国家、省、市级多项荣誉称号。他探索的大口径海水网箱鲈鱼清洁养殖技术,成为浙江省新型养殖模式与技术的典型案例,被广泛推广应用。通过“国际市场+合作社+农场”的模式,杨济旭带领养殖户走上了水产养殖国际化、产业化、规模化经营的新路子。
走过夜路的人,更愿意为别人点一盏灯。杨济旭始终关注着残疾人,依托合作社及鲈鱼养殖基地,成立了残疾人海水产品养殖扶贫示范基地,通过吸收残疾社员、传授养殖技术、解决就业难题等途径,开拓助残帮困新路子。
乐清湾港区:从东南一隅到开放前沿
海面上,大型轮船往来穿梭;码头上,重型港机巍然屹立;海岸上,临港产业集群蔚为壮观……在乐清湾港区,大宗散杂货在这里集散,货物“下船”后,沿乐清湾铁路发往市场广阔的内陆,海铁联运让港口发展跑得更快、更远。
乐清湾港区
作为浙江省六大重点湾区之一,乐清湾水深岸长、腹地广阔,是温州港核心主港区和四大临港产业基地之一。近年来,乐清以乐清湾临港经济开发区为载体,打造高能级的对外开放窗口,走出了一条厚植“地瓜经济”、竞逐“海洋经济”的全新赛道。目前,全市万吨级以上专业化泊位数达12个,开辟至嘉兴、广州等集装箱内贸干线16条。2023年,全市港口货物吞吐量4400多万吨,集装箱吞吐量63余万标箱,连续11年居温州各县(市、区)第一。随着温州保税物流中心(B型)获批设立,新型外贸平台纷纷建成投用,一个综合性物流枢纽港正在逐步成型。
与此同时,通往内陆腹地的交通路网越来越细:建成通车新104国道、228国道、沈海高速等重大外联通道;乐清湾港区铁路与金温铁路“牵手”,中欧班列开通,“义乌—温州港”海铁联运专列运行,将乐清湾港区接入多式联运时代……海上枢纽与陆路中心相向而行,已逐渐形成高速公路、铁路直通浙南、闽北、赣东,与新疆、中亚、中欧连接的陆上通道格局,打开中亚、西亚乃至中东欧地区的对外贸易市场。
中欧班列开通。
四通八达的交通区位优势及广阔的腹地资源,带来了全新的产业发展空间。2023年,省重大产业项目正泰新能落地乐清湾临港经济开发区。此前,粮油加工头部企业、世界500强丰益国际旗下的益海嘉里,上市公司海螺水泥等一大批优质企业也相继落户乐清湾港区。目前,该片区已落地长三角等地区知名企业135家。未来,这里将成为乐清乃至温州地区招引重大产业项目、培育新质生产力、发展临港经济的重要平台之一。
从东南一隅到开放前沿,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的乐清人在开放合作中看到了希望,尝到了甜头。乐清湾临港开发区,这片创业创新的热土,正在书写金色海湾的发展新篇章。
一片茶叶富了一方百姓
腰间挂着一只茶篓,穿梭于茶树间,手指在茶陇上飞快舞动……一场秋雨过后,位于大麦屿联丰村的玉环龙额火山茶进入采摘高峰期。山水间,一幅以茶兴业的共富画卷缓缓展开。
“今年气温稳定、雨水充沛、阳光充足,火山茶增产20%左右,预计整个秋季采摘可持续到10月中下旬。”这阵子,浙江龙额火山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林招水几乎每天山上山下两头跑,带领本村及周边村庄的百余名采茶工抢农时忙采茶。
玉环火山茶采摘。
一片茶叶,绿了荒山,富了村民。
10多年前,林招水弃商从农,回乡开垦起荒废的休眠海岛火山,欲建设千亩茶园。
在光秃秃的荒山种树并非易事。“一开始只知道这里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种过茶树,后来荒芜了。于是,我就带队去杭州、安吉、宁波、新昌等地考察,没想到第一年种下的茶苗几乎全军覆没。”当头一棒未能绊住脚步,林招水重新拜访全国各地茶企、茶基地,并聘请新昌的种茶制茶大师为公司技术总监。
引种中茶108茶苗、安吉白茶、黄金茶……一次次尝试中,林招水成功嫁接培育出火山一号、二号茶,荒芜的火山遗址缀满翠绿,重焕生机。“龙额”牌火山茶晋升中国茶界新秀,名扬四方。
茶基地进入发展正轨,林招水随即建立起共富工坊,让村民在“家门口”就业赚钱。
“村里有很多留守老人,我就请他们进驻茶基地,采茶、除草、养护,给他们发工资。我还成立了股份合作农场,让村民以土地入股,不用出钱就能每年享受保底回报。”林招水说。
如今,林招水的火山茶基地每年能固定提供200多个就业岗位,带动周边130多户农户,实现户均年增收1.5万元。此外,他还带动近10名玉环籍大学生加入自己的团队,支持年轻人返乡创业。
在奔赴共富的路上,林招水眼下又在谋划“火山茶+”,计划以“火山茶+民宿旅游”“火山茶+文旦深加工”“火山茶+研学文化”等模式,吸引更多工商资本前来投资创业,推动联丰村村集体经济壮大。
“今年我还有一个新的做法:每卖出1斤火山茶,我们就向联丰村捐款1元,助力村集体发展。”林招水说。
“新农人”回归 “黄金鱼”游出共富梦
洞头城区风貌
“我们的大黄鱼是吃虫草长大的!”在洞头鹿西乡扎不断村的金丰海洋牧场,返乡创业的“新农人”孙剑自豪地介绍着自己的大黄鱼。今年中秋节,他的公司正式开始对外销售第一批大黄鱼,已经迎来不少回头客。
2015年,留学归国的孙剑仰望着城市的高楼大厦,萌生出回到家乡、回到渔村鹿西的想法。彼时,他正从事金融相关工作,投资了一家涉及虫草养殖的生物医药企业。虫草作为一种天然的抗生素,为什么不能添加进饲料里,用于养殖家乡的大黄鱼呢?于是,孙剑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
2023年,经过多年的酝酿,金丰海洋牧场项目正式启动。碧波荡漾的大海上,建起了两座围网养殖平台,走在排架上,低头就能看见湛蓝的大海,有20万尾大黄鱼鱼苗被投放至围网内。
为了模拟野生环境,养殖围网的最大深度可达到31米,400万立方米的养殖水体提供了完整的原生水体环境。随着潮汐的水体交换,大量小鱼小虾作为天然饵料游进养殖区,藻类、贝类等滤食性生物过滤海水,带走了养殖产生的积污。
“我们大概3天投一次饵料,每次只投20分钟,主要用于驯化大黄鱼。”孙剑告诉记者,通过这样的方式,养殖的大黄鱼也需要在“狩猎场”自然捕食。为了杜绝养殖用药,提高大黄鱼的自身抵抗力,除了进行超低密度养殖,团队还在饵料中添加了6%的人工提取虫草素,作为天然的抗生素。
“我们想养出最接近野生口感、更加健康的洞头大黄鱼。”孙剑说道。目前,金丰海洋牧场团队已吸纳周边20余名渔农民,解决他们再就业问题。乡亲们通过参与大黄鱼养殖和加工,实现了从“捕鱼人”到“养鱼人”的华丽转身。
未来,项目还将借助数字化养殖手段,实现超声波诱鱼、监控预警、智能投喂、低空飞行器巡检配送等多种科技养殖应用。并通过开发线上“云牧场”,吸纳城市的“云农人”认养大黄鱼,实现远程养殖,甚至到牧场“奔现”,为当地创造更多的文旅产业发展机遇,带领乡亲们一起致富。
“我想让渔农民也可以像白领一样,坐在电脑前办公。”从养殖区返程的路上,孙剑坐在小渔船上,浪花打进船舱,摇摇晃晃的船像摇篮,孕育着蓝色海洋上的黄金之梦。
编辑:罗双双